局属各单位工作亮点展示(二)
编者按:近期,全局各单位陆续召开职代会,全面回顾展示2024年各方面工作亮点,积极谋划展望2025年新的发展征程,凝心聚力共同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局网开设专栏,集中展示各单位工作中取得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供全局各兄弟单位学习借鉴。
塑造人才竞争新优势
——第三大队大力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改革发展,人才为急。第三大队的美好明天,需要人才的有力支撑。在今年召开的职代会上,大队明确提出要强化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做实“引”字文章,加快建设人才集聚地。目前大队在无编制优势的情况下,采取同工同酬的方式引进新鲜血液,同时为新进职工提供人才公寓居住,并在餐补和工会福利方面让其享受和在编职工同等待遇。今年大队要加强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力争新招聘1名地质主业博士研究生,为单位全地质业务拓展提供技术力量。同时加强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加强单位的科研实力,确定科研学科带头人,为单位的科研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在高校招聘
紧抓“育”字关键,始终坚持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青苗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项目和重要创新平台中“挑大梁”“当主角”。更大力度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团队申报高层次人才团队计划和项目,夯实“人才+项目+平台”科技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2024年,大队1人在江西省“天工杯”劳动和技能竞赛暨长江大保护重点项目(江西)劳动竞赛中获得管道连接赛第一名的好成绩;1人入选九江市第一批“浔城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人被江西省第五期高端会计人才(省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录取。
突出“用”字导向,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大队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准确和科学用才,大胆启用敢闯敢干、思路开阔的创新型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资历。通过扬长避短的综合考量,挖掘与人才匹配的职位,使其各尽其能、优势互补、聚指成拳。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机制,提高储备数量和质量,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有计划地把年轻干部放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墩苗”锻炼选用。坚持一线使用干部、一线考察干部、一线选拔干部。大力培养专业化、复合型干部,组织开展好干部学习大讲堂和地质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活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之下,培养人才就是对未来的“战略投资”。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准了就要抓紧干”,加快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大队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第三大队 陈雄志)
科技引领 超越突破
——第一大队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一大队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路,以“突破技术瓶颈、构建创新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强化人才引育、优化成果转化机制等举措,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地勘业务科技交流会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技术攻关体系
大队以目标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打造“需求牵引—技术攻关—创新突破”的科技创新生态。联合中国地大(武汉)资源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创立了由5名专职科研人员、外加全队管业务必须管科技的兼职科研人员的全员参与模式。2024年在项目申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获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关键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1项。项目成功获批,填补了大队在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空白。
人才引育双轮驱动,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大队实施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成功引进1名博士,提升了科研力量。同时,涌现了一批科技人才:24人职称获得晋升,4人取得正高级职称;2人分别考取注册环评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5人在“天工杯”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人被授予省“天工杯工匠”称号。2025年,大队设立自有资金队级科研项目,自主培育科研项目,做好科研预研究,加快人才培养使用。
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科技成果不断凸显
采取“科研平台+项目支持+产业人才培养+鼓励机制”的机制创新,2024年大队获批首个“熊彩云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省级科研平台。大队出台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鼓励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培育,2024年获SCI论文3篇、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奖励符合条件的项目、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2项科技成果。
(第一大队 罗喜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