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测绘路,以匠心致初心
——记第三大队核地勘测设计公司测绘院党支部书记杨菡
20年,全站仪的激光束在祖国大地刻下数万公里轨迹,也让一位背着测绘仪的姑娘,在等高线交织的年轮里淬炼成行业的坐标原点。
杨菡进行项目数据质量抽查
从鄱阳湖畔到巴蜀山麓,她的身份在跋涉中蜕变:从新职工成长为九江市最年轻党代表,从青涩大学生蜕变为九江市五一巾帼标兵,从技术员成长为省科技厅评审专家。
20年测绘生涯,杨菡将自己走成行业的地理符号——是初心的测旗,是创新的全站仪,更是传承的基准点。正如她所言“测绘人的成长,不是海拔的攀升,而是精度的进化”。
山河为证
2005年盛夏,杨菡背着30斤重的全站仪,首次攀爬上饶岩底水库的陡崖。茅草划破手臂,汗水浸透工装,她缠紧绷带继续测量。测绘行业鲜有女性,她却坚信“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同样行”。
为摸清定南县国土资源“家底”,她带队蹚过齐腰深的积水,打着手电定位故障点。为完成庐山石门涧测绘任务,她冒雨穿雾、跋山涉水,险遇毒蛇仍坚持作业。在川厦高速纳西段项目中,她于大渡河畔的崇山峻岭中啃干粮、宿荒野,3天未进热食。
20年跋涉,她的足迹遍布30余个项目。仪器箱中常备三样“法宝”:磨破的手套、止痛膏药和儿子塞的吉祥物。“测绘人的尊严是数据给的。”她说,“误差小于1厘米,才对得起胸前的党员徽章。”
党旗飘扬
2017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杨菡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景德镇珠山区地形复杂,近万个外业举证图斑散布于深山、荒原、荆棘丛中。为完成任务,她常数月不归家,两个孩子由同事轮流照料,成了测绘院的“共同孩子”。
暴雨冲毁道路时,她率先扛起设备:“党员跟我上!”50人突击队在泥石流频发的雨季创下“60天完成90%图斑”的奇迹。她将党课搬到现场,用GPS定位仪比喻初心:“如同接收器,永远对准真理的卫星。”
她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在项目一线设临时党支部,开展党员责任区、示范岗、突击队等活动,啃下最硬骨头。党支部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经济指标,涌现出如江西省“天工杯工匠”李星星等技能人才。所在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大队优秀党支部,2023年获评局“四强”党支部。
匠心传承
杨菡的办公桌上,摆着儿子捏的“微型全站仪”和4项国家专利证书。“科研如育儿,需耐住寂寞。”她笑道。
多年来,杨菡秉承匠心传承,在地理信息关键技术难点上攻坚克难,硕果累累。她以第一主编完成著作1部,独立发表自然资源领域论文3篇,取得实用性专利3个,参与编写《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群雁齐飞还需头雁领。杨菡在测绘院科技创新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她与院长一起引领团队破解智慧管网技术难点,组建跨学科小组,搭建产学研平台,实现井下检测机器人与高校专家“隔空对话”。带领院技术员在“五小创新箱”耕耘,累计收获13项专利、46个软著,4项技术革新成果获省级奖项。
在全院共同努力下,如今,该院通过多个省级科创平台认证,为单位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20年风雨兼程,有人问杨菡图什么。她指向墙上泛黄的合影——20岁的自己立于悬崖边测量,表示:“测绘人的浪漫,是把青春写成大地的诗行。”
如今,她仍带着年轻人在山野跋涉,背包侧袋永远插着一支野花,那是她对山河最温柔的告白。
(第三大队 王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