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最美的风景
我局女职工风采展示(一)
编者按:春暖花开,阳光正好,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如约而至。江西地质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局广大女干部职工的初心和坚守,她们在各自岗位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撑起了最美的半边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学习她们。
高红梅在大雾塘矿区开展水工环测绘与调查
高红梅是第二大队为数不多的一名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的女队员,18年深耕水工环地质专业,从技术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先后参与城门山铜矿、大雾塘矿区等多个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交的成果报告曾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找矿奖)二等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局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这支坚贞的“红梅”用汗水诠释奉献、用坚持诠释责任,展现了新时代女职工的风采,在赣北的崇山峻岭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和自信。
(第二大队 熊邦姣)
陈祺在野外察看岩石结构
8年前,陈祺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第十大队,成为了一名90后女地质队员。入职之初,她主动要求参与野外地质调查,长期扎驻于朱溪项目部一线,并时关注地质找矿前沿技术的发展。她敏锐地觉察到三维建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是地质勘查发展的重要方向,便开启了日复一日的钻研模式,先后主持了江西省钻孔数据库建设、部级项目《江西区域地质钻孔结构化数据采集》、局级项目《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三维建模及成矿预测示范项目》等,作为专题负责人参与了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矿集区立体“透明化”填图与资源增储》项目。
现在的她,已成长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科技创新团队、鹰潭市紧缺及优势矿产勘查与研究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
(第十大队 邓世晴/文 曾闰灵/图)
刘红(右)在野外开展水文地质测量
第五大队地质勘查研究院技术人员刘红,毕业于吉林大学,2013年7月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相关工作。工作10多年,秉承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她主动请缨到一线项目,先后参与江西省上高县院坑-新余市渝水区新村硅灰石矿普查、浙江塘上铅锌矿勘探项目、浙江铜山源银多金属矿勘探项目、浙江曹玲铁矿等项目工作。工作中,她积极乐观、甘于奉献,开展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时,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时常能看到她背着沉重的地质包,一步一步艰难攀爬的身影。
(第五大队 胡倩/文 吴海/图)
崔鸿菁在野外工作
在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味塘硅灰石矿资源储量核实项目上,物化探大队化探三分队女职工崔鸿菁作为该队唯一的女性地勘项目负责人,肯吃苦,好钻研,能奋斗,从野外地质点调查,地质编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岩心取样,到室内资料综合分析、地质图件编制、项目报告编制及成果汇报,都能够独当一面。
(物化探大队 刘珺)
李双连在进行岩心编录
水文大队矿产勘查院技术员李双连,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地质工作近3年,先后参加多个固体矿产勘查项目。在徐家坞锡多金属矿开展野外实地勘查工作时,作为新手的她,面对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认真记录每一个地质数据,细致分析每一处矿脉特征。她的努力不仅帮助团队顺利完成勘查任务,也让她完成了从地质学子到勘探人的蜕变,展现了女地质队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风采。
曹进野外调查
水文大队地质灾害防治院副院长曹进常说:“地质灾害调查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在开展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效果调查评价项目时,由于时间紧、任务繁重、天气炎热等情况,她带领团队顶着近40℃高温,完成全省工程治理点野外调查评价1018处。凭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和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最终准时高效地完成调查任务,该项目野外工作质量评级为优秀。曹进,在防灾减灾战场上绽放出别样芳华。
(水文大队 雷蕾/文 黄涛 成蓉/图)
地信大队地环探测院水工环分院有这样几位女职工,她们踏实肯干不服输、她们柔肩担重任、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在号称男人天下的地质勘查领域,闯出了属于她们的一片天地。
野外踏勘及制图交流
2021年地勘单位改革合并重组,她们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毅然决然地从传统物探转型至水工环、地灾治理业务领域。作为一名“新人”,她们从零开始,野外踏勘、内业成图到成果报告编制,一步一个脚印,毫无怨言。
从初印象被认为:“野外踏勘她们吃得消吗?内业成图她们行不行哦?成果报告她们也能编制?”面对所有的质疑,她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更没有逃避。3年多时间过去了,她们就像绚丽绽放的铿锵玫瑰,是同事们津津乐道的“四朵金花”。今天,无论项目有多么复杂,无论业主对报告要得有多急,她们均能按时、保质保量提交每一份成果报告。
(地信大队 陈国玉/文 王立文/图)
在第七大队水环院的地质战线上,有一群这样的女同志,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用专业、坚韧和智慧,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乔莹莹在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项目现场
乔莹莹,水工环工程师,2017年6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现在水环院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评估等相关工作。工作中的乔莹莹,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勘察设计到矿山生态修复,从水文地质调查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从矿泉水调查评价到赣州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调查评估,6年多的时间里,她实现了从“地灾”到“水文”再到“生态环境”领域的华丽转身。2023年6月,担任“赣州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项目组长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认真研读规范,购买材料设备,仅用2个月,就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了137口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2024年11月,由其经手的“赣州市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项目”完成成果验收,在历经一年的时间里完美收关,并获评良好级。
黄运翠瑶在林科所水文地质项目现场
1995年出生的黄运翠瑶是一位长期坚守野外一线的“拼命三娘”。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即便手上脚上多次被红火蚁咬伤,她也从未退缩。入职以来,累计编制10余份设计报告,探获中型矿床2处,找水抗旱服务7个受灾点,解决3000余人生活用水和121亩农田的灌溉。
胡咏玉在整理兴国县一地热水矿区物探资料
2024年3月入职水环院的胡咏玉,初来乍到就主动请缨奔赴野外一线,磨砺技术本领,积累宝贵经验。回到办公室后,无论是整理内业资料、标书制作、汇交资料还是协调各方资源、应对突发状况,她都能做到条理清晰、应对自如。
熊婧旻在赣州市一卤水矿调查评价野外编录
202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的熊婧旻,开启了她的地质生涯。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参与了江西省赣州市“双源”区域水文地质报告、赣州市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多个重要项目。和众多地质人一样,她扎根基层,从最基础的岩心编录学起,跟着师傅们学习如何辨别岩石的种类、分析岩芯的结构。在水文地质测量中,无论是烈日高悬,还是暴雨倾盆,她都坚守岗位,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运用画图软件时,她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绘图的准确性和美观度。参与报告编制,她查阅大量文献,虚心听取意见,力求报告内容详实、逻辑严谨。
刘佳在整理耕地污染成因排查资料
刘佳于2024年6月入职水环院担任技术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每一项任务中,从野外采样到室内分析,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业务能力,全身心投入到岗位中,为水环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海霞在赣县区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
2024年7月,彭海霞加入水环院。在这里,同事们的专业与热情让她迅速成长。她说,在与同事并肩作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团结协作和语言组织能力,更磨炼出坚强的品格,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她表示,将秉持谦逊态度,持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者。
肖瑢在绘制赣州市一地热水矿区钻孔柱状图
2024年9月,肖瑢初入水文地质调查领域。她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从基础知识抓起,熟读规范手册,学习各类勘查标准、采样规范。研读过往专业报告,梳理数据逻辑、剖析结论成因,汲取经验智慧。练习绘图本领,从地质“走线”起步,描绘地底脉络。视领导同事为良师,遇疑难便主动讨教。凭借不懈努力,她顺利参与了省政府财政出资项目、地灾项目、水质监测项目等工作,迅速融入团队,为大队水文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第七大队 罗理顺/文 乔莹莹 华四海 刘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