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新闻动态

科技赋能城市血脉 匠心铸就卓越品质

——核地测绘院以创新技术助力管网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5-03-31 15:29 信息来源:核地测绘院 作者:王光伟

近日,传来捷报,核地测绘院凭借先进技术优势,成功中标江西省安福县大数据产业园区二期标准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雨污管网检测及修复)建设项目。

在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该院干部职工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生产工作中,连云港市开发区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三期工程、丰城2024年新城区及商贸物流园区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应急维修项目、惠东县平山街道及九龙峰增光片区排水防涝系统提质增效工程等多个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中。

创新科技:为城市“血管”做微创手术

测绘院以紫外光固化非开挖修复技术和CCTV管网检测技术为核心武器,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攻坚克难的实干作风,为城市地下管网注入科技活力。

作为修复工程的“智慧之眼”,CCTV管网检测机器人则在该院项目中大显身手。搭载高清摄像头与智能分析系统的检测设备,可深入地下管道实时回传影像,精准识别裂缝、渗漏、堵塞等病害,并自动生成三维检测报告。在惠东县排水防涝项目中,技术人员利用该技术对数十公里管网数据进行智能诊断,将病害定位精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为后续修复提供“靶向治疗方案”。

图为技术人员利用紫外光固化非开挖修复技术修复破损管网

面对传统管网修复“开膛破肚”带来的交通阻塞、环境破坏等难题,该院精准发力,在多地项目中推广应用紫外光固化非开挖修复先进技术。

在丰城2024年新城区及商贸物流园区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应急维修项目中,团队更是在48小时内完成300米管道的“微创修复”,以“零扰民、零污染”赢得当地政府高度评价。该技术通过将浸渍树脂的玻璃纤维软管拖入待修管道内,利用紫外线照射固化形成高强度内衬,实现管道“从内而外”的精准修复。相较于传统工艺,其施工效率提升50%以上,且全程无需开挖路面,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匠心实干:以汗水浇筑品质工程

科技赋能背后,是测绘院团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坚守。在连云港开发区中,测绘院工程师团队正在执行“紫外光固化+AI质检”组合工序开展工作。随着CCTV检测机器人从管径1.2米的主管道撤出,工程师唐力立即启动紫外光固化程序——长达6米的紫外灯架如银龙般滑入管腔,LED光源以0.3米/秒的匀速推进,树脂涂层在智能温控系统作用下逐渐固化成型。

“这不是简单涂胶,是给管道做靶向治疗、精准整形。”该院副院长、管网业务负责人周洪保盯着平板电脑上的固化曲线图解释。

他们采用的“双模传感系统”能实时监测树脂黏度变化,自动调节光照强度。在安福县老旧管网改造中,这套系统曾将修复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图为CCTV检测机器人工作场景

吸污车的轰鸣声连云港市开发区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三期工程的一个个管道井口传来,工程师彭聪正操作CCTV检测机器人传回管网内部照片,以进行下一步的管网非开挖修复。通过CCTV传回的4K超清画面,团队发现某段修复面因泥污没有清理干净,这可能导致修补用的内衬贴合管道受损面不够熨帖,影响项目质量。“必须重新清污,再进行固化修复!”彭聪果断下达指令。检测机器人随即倒退回原位,清污队伍入场重新清污,再进行检测和修复管网,直到质检系统亮起绿色通行灯。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今年我们更加重视项目精益化管理,以高质量的工作成果树立企业良好口碑,以获取更多优质项目。”院长高玉飞表示。

向新而行:织就智慧管网新图景

从江西到广东,从应急抢修到系统升级,测绘院以创新技术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持续书写地下管网提质增效的新篇章。

未来,该院将进一步CCTV检测、深化紫外光固化等非开挖技术应用,探索“检测-修复-运维”管网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模式,为城市韧性建设与绿色发展贡献更多测绘智慧。

“科技是手段,匠心是根本。我们既要站在技术前沿,更要秉承匠心,脚踏实地守护每一寸管网。”测绘院院长高玉飞表示。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这支兼具创新锐气与实干底气的队伍,正以科技之力与匠心之魂,筑牢城市地下“看不见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