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信息

媒体信息

江西新闻客户端:19毫米!科技与汗水的碰撞
——江西省地质局有色建设集团波黑水电站引水隧洞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

发布日期:2025-03-19 16:09

2025-03-18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王冰)波黑时间3月7日,随着一声巨响,一条长达2200米的“巨龙”凿地破岩,穿越巴尔干半岛喀斯特地质禁区,将连绵山脉紧密勾连,以仅19毫米轴线误差实现了地下隧洞的全线贯通。这是江西省地质局有色建设集团承建的波黑比斯特理察水电站B2引水隧洞项目,其施工误差远低于欧洲规范规定的50毫米。

19毫米,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藏着科技赋能的奇迹,凝聚着项目全体成员近800个日夜的智慧与汗水,更是一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感人画卷。

 

▲项目组成员在隧洞内合影

中国数字技术:“出海”又“出圈”

2023年3月,项目的成员们首次踏上东欧腹地。面对波黑重要水道比斯特里卡河上下游3个水电站的繁重施工任务,大家信心十足。

作为全球最复杂的地质类型之一,波黑喀斯特地貌区河谷深切、溶洞暗河交错,岩层硬度跨度达300%。施工期间,单日最大涌水量突破500立方米。面对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项目副经理熊风说:“我们就像是在布满陷阱的迷宫中开凿隧道,前一刻还在坚硬的花岗岩中掘进,下一秒就可能遭遇豆腐渣般的破碎带。”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团队成员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崇山峻岭,钻入冬冷夏热、粉尘密布的隧洞,利用全站仪等测量工具获得第一手数据,为隧洞的顺利贯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团队成员用中国版“动态设计+智能预报”双保险体系,将获取的坐标、高程等数据,通过BIM技术和超前钻探技术,精准地实现三维地质建模。

一座座大型溶洞群经过系统识别、分类、画像,惟妙惟肖地在屏幕前“活”了起来。紧接着,团队成员将测量得来的点位、钻孔数据等输入数字化钻爆系统,通过爆破模拟智能地计算出预爆破的炸药量、爆破位置,将每循环进尺误差严格控制在2厘米以内,创造了“零透水、零塌方”的施工奇迹。

项目监理米洛拉德·约万诺维奇这样评价:“中国科技真不错!”

380米攻坚:100余工人零下15℃的坚守

春节期间,引水隧洞施工进入最后380米的攻坚阶段。

凛冬的波黑西南部地区,冰封三尺,银装素裹。零下15℃的土地上,班组长任建华带领着100余名工人坚守在岗位上。帽子上、衣服上结满了厚厚的一层冰,工服更是变成了“冰铠甲”。

打钻、清孔、装填炸药、封孔、引爆、清理洞渣,工人们顶着寒风,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钻爆作业。技术团队24小时轮值监控围岩变化,5名工程师连续坚守在掌子面,实时调整爆破参数和支护方案。

爆破从首尾两端同时作业,在项目团队合力攻坚及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引水隧洞以19毫米轴线的误差顺利合龙,实现了毫米级精准对接。

“视频里,孩子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回答,打通这条隧道就回。”任建华的话语质朴而自信。他是一个个扎根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的江西地质人的缩影。

毫米级对接:离不开安全工作“绣花功”

下足“绣花功”,做足“精细活”。团队成员时刻谨记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狠练安全管理“绣花功”。

自引水隧洞开工以来,项目累计开展安全培训127场,建立覆盖全员的“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20万工时安全生产零事故的优异成绩。

“测量精度不差毫厘,安全管控不留死角。”在每日的安全技术交底中,测量组长路海洋总是这样不厌其烦叮嘱,将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印刻在团队每一位成员心里。

在一次例行巡检中,路海洋发现一处隧洞出现了8毫米的偏差变形,立即启动全天候监测机制,连续48小时跟踪数据变化,并果断要求增设双层钢拱架支护,成功消除潜在的塌方风险。

波黑能源部专家米洛·扬科维奇在验收时赞叹:“有色建设集团通过精准的变形监测和及时的支护措施,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洞施工撑起一把可靠的安全保护伞。”

如今,B2引水隧洞已全面转入混凝土衬砌施工阶段,预计2027年首台发电机组将正式投产。

这条穿越地心的“巨龙”,是中波两国人民心连心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中国企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在巴尔干半岛的重峦叠嶂间,江西有色建设集团正以科技与汗水,奏响新时代的丝路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