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新闻动态

为国找矿 向“新”而行

——大队选派地质队员赴新疆工作小记

发布日期:2025-03-14 14:48 信息来源:宣传科

春回大地,长江岸边的油菜花正待开放,烟水亭畔的一排排柳树吐出新芽。

清晨,李育的新婚妻子将厚厚的羽绒服往他行李箱里塞。“听说克州那儿刚下过一场大雪呢。”她背过身去,偷偷抹了抹眼泪。

为积极响应局党组地质援疆的号召,我队此次派出5名地质精干力量远赴新疆克州乌恰县开展矿产资源靶区优选工作,他们当中最小的才28岁。

万里之行,不仅有与小家短暂离别的不舍,更饱含着江西地质人为国“大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找发展急需的矿”的美好期许。

不舍,分离是为了明天的团聚

出征当日,我队为队员们举行了一场简短而庄重的欢送仪式,大队主要领导、队员家属和相关部门的同事们一起合影留念,用最传统的方式祝福不久后的满载回归。

出征前合影

“从一开始选择和你结婚,就有了心理准备,我会一直义无反顾地支持你,不要为家事分心。”去年,游晓杰的妻子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考上九江的公务员,为的就是与丈夫相守不相离。眼下,新房刚刚签订装修合同,好不容易盼来的相聚,又迎来了离别时刻。看到丈夫的内疚,妻子却宽慰说道:“分离是为了明天很好的团聚。”

就在即将出发的一刻,李育的妻子又紧紧地将他抱住:“照顾好自己,有空就给我打电话。”说完,瞬间破防,眼泪倾泻而下。李育知道,刚怀孕的妻子需要他的陪伴,为此也纠结过、动摇过。但妻子知道,研究生毕业于构造地质学专业的丈夫一直想圆找矿梦,她便鼓励他放下顾虑、轻装上阵。

地质人的家国情怀可歌可颂,但家属们的包容支持更加可敬可佩。地勘院院长孔凡斌情不自禁揉了揉泛红的眼眶,说:“地质精神在传承,找矿梦想在延续,你们是值得信任、值得托付的地质援疆先锋队员!”眼神写满了坚定和希望。

期待,点亮资源勘探新希望

新疆,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与地学奥秘。

“新疆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是地质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干金军表示,“希望借此机会,能观察到更丰富的地质现象,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克州,是新疆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域之一,两个重要成矿带在乌恰县交汇。根据我局统筹安排,我队负责新疆克州乌恰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区块优选项目,优越的成矿条件为地质队员鼓足干劲、实现良好开局增添更多信心和更足底气。

工作有谋划,行动有方向。为此,项目团队收集研究相关区域的地质资料,并结合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叠加“三区三线”与已设(拟设)矿权信息,初步筛选出3个调查区,确定以铜、铅、锌、金等矿种为主攻方向。经专家从技术应用、勘查手段、成果预期、经费保障等多方科学论证后,进一步确定了立项设计书的可行性。

圆梦,把最美年华献给地质事业

当干金军拾起地质锤和罗盘时,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离开地勘院6年,恍然之际才知道大山才是他心之向往、深耕一生的事业。

当听说大队正在挑选参加地质援疆工作的地质队员时,干金军便怀着忐忑不安且迫切的心情主动报名。“每每看到同事们分享的野外工作照片和项目成果时,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说,“感谢大队给我重启地质生涯的机会,我也更加笃定,要做一辈子地质队员!”接到赴疆通知后,他兴奋得一晚没合眼。

何伟是这支团队的名副其实大哥,曾在新疆从事区调工作4年,不仅感受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融洽。“每一次离疆同样有离乡的不舍。”他表示,此次重回故里,一定会拿出真本事,做出真业绩,探明有价值的矿产地。

在实践中淬炼,在实干中收获成长。无论找矿主战场在哪里,地质报国、服务边疆的初心始终不变。听闻大队援疆队员已经出发,我局地质专家、挂职乌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的汪国华高兴地说:“万里之遥,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我们要凝心聚力找大矿,团结起来再出发!”

“新”而行,心之所向。地质援疆的序幕已经拉开,地质队员牢记报国使命,奋勇扛起找矿大旗,以山川为伴,与风沙共舞,将讲述更多感人至深的找矿故事,分享更多找矿发现的满心喜悦。(屈亚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