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报:【新春走基层】矿业为重探宝藏 科研为擎启新程

发布日期:2025-02-11 11:05     点击量:

2025年2月11日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责编·作者:罗娜 徐飞龙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群“深山寻宝人”与家人短暂相聚后便匆匆返回岗位,提前开启新一年的地质找矿事业。他们就是刚刚在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荣获地质找矿类“地质调查工作成效显著单位”称号的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的地质队员们。春节期间,记者走进第十地质大队,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奋斗故事。
  跋山涉水 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
  发现世界最大钨矿朱溪钨矿、冷水坑特大型银矿……60多年来,第十地质大队这支老牌队伍业绩显赫,发现并探明海量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逾万亿元,揽获国家级、省部级勘查及科技大奖20余项。迈入新时代,他们始终不忘找矿初心,坚持“地质立队、产业强队、矿业富队”的方针,并在“十四五”期间响亮地提出了“再找一个大矿、再新建一座矿山、打造省一流环保企业、出一批成果与人才、争创全国一流地质队伍”的“五个一”奋斗目标。
  “这些绿色的部分就是萤石矿,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是紧俏矿产。”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一个小山村中,高级工程师蒋起保举起一根钻探岩芯,向记者介绍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找矿成果。该项目部租用了村民的一间老屋,狭小的房间内除了办公桌、竹板床外,还堆满了岩芯箱。虽然年味正浓,但他仍坚守在矿区实施水文补充勘查工作。作为该矿区萤石矿勘查项目负责人,他与同事已在此处驻守了近3年,每年累计工作近10个月。从20世纪90年代起,第十地质大队就在此地留下寻找金矿的足迹,经过两代地质人孜孜不倦的务实工作,陆续从细枝末节中捕获蛛丝马迹,成功发现萤石矿的身影。2021年,为响应江西省地质局探采一体化的工作号召,第十地质大队重启萤石矿勘查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萤石矿储量倍增,最终于2023年提交了一处高品位的中型规模萤石矿。
  “未来,这里就要大变样了,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为了以后开发矿山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蒋起保笑着说。他告诉记者,未来第十地质大队将以最快速度新建一座现代化绿色矿山,可为地方创造大量税收和工作岗位。
  在江西省贵溪市,记者来到冷水坑银铅锌矿田下鲍银矿井下-240米标高巷道内,此处的深部找矿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1966年起,第十地质大队开始在此地找矿,最终发现冷水坑银铅锌矿田,其中,银矿资源储量曾位居亚洲第一。第十地质大队合作开发了日处理1000吨矿石的江西银海矿业公司下鲍银铅锌矿、年处理100万吨矿石的江西江铜银珠山矿业公司银珠山铅锌银矿等业内知名矿山。2024年以来,为响应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十地质大队在下鲍银矿正式启动深部勘探增储上产找矿工作。
  “找银铅锌矿,我们是专业的。” 第十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获得者曾祥辉自信地向记者说,“我们在充分分析研究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项目三维地质建模,布置的第一个孔就成功见矿。”目前,深部找矿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矿区深部除银铅锌矿体之外,还发现厚大铜金矿体,单孔多金属矿体累计视厚度最大达368米,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实现单位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地质矿产勘查的传统优势。”第十地质大队党委书记夏磊对记者说,“我们将坚决贯彻局党组的战略部署,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发挥我队地质矿产全产业链条人才技术优势,为保障国家和江西省能源资源安全作出应有贡献”。他介绍,过去的一年里,该大队的足迹还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国等地,为各大矿业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矿保姆式”服务。
  科研赋能  用创新叩开矿藏之门
  “地质工作想要取得突破,关键在于重视科研工作,要加强对以往资料的科学研判,并跳出传统思维框架。” 第十地质大队副队长、总工程师陈国华对记者说。他指出,第十地质大队一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已成功搭建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领衔的院士工作站、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科技创新团队、鹰潭市紧缺及优势矿产勘查与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三大地质科研平台,对科技创新、助推找矿、人才孵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团队的雏形已经形成,但还需更多时间来打磨和完善。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随着人才梯队的进一步成熟,特别是在以‘80后’‘90后’为主的青年技术骨干的崛起后,我们有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影响力。”第十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自然资源调查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欧阳永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大队乃至全局的青年科研骨干,他成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江西五四青年奖章,获得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影响了身边一批年轻科技工作者。1月17日,他带队参加了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矿集区立体‘透明化’填图与资源增储”项目启动会。第十地质大队作为课题承担单位参与申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矿集区立体‘透明化’填图与资源增储”项目成功立项,负责课题四“厚覆盖区‘透明化’探测与增储示范——以赣西七宝山—村前铜多金属矿集区为例”。该课题的成功申报大幅提升了大队的科技工作影响力,以科研赋能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注入强大动能。
  “科研之路漫长且不易,但亦因其充满未知而极具魅力。”科研团队成员曾闰灵向记者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毕业进入单位后,就成功入选大队科研团队,参与了十多项科研项目。他引以为傲的是,江西省国家科技奖后备项目培养计划子课题“塔前—朱溪钨铜矿床成矿作用与典型矿床研究”经院士评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赣东北朱溪钨铜矿床超常富集机制及深部找矿技术研究”经专家验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团队中的女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毕业的科研团成员陈祺拥有独特视角,她对记者说:“地质科研工作需要严谨治学,更离不开创新,需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她主持了江西省地质局项目“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三维建模及成矿预测示范”,建立了冷水坑矿田综合三维地质模型,并首次运用大数据深度学习方法,对该地区开展深部成矿预测,圈定3处深部预测区及1处外围深部预测区,为该地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指导。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第十地质大队累计承担科研项目45项,总经费近3000万元;获各类知识产权11余项,发表SCI/EI、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制地方标准2项,参加全国学术交流20余人次,成为全局的“科研明星单位”。
  薪火相传  用青春续写地质荣光
  “人才支撑对矿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具备实战经验的人,才能够确保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创造出实际效果。”第十地质大队党委书记夏磊与记者的交流中,表现出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他坦言,该单位所在的城市并不具备如省会城市般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但仍有大批高层次人才愿意来队扎根,其根本在于单位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内外兼修、礼贤接士,不埋没任何一个人才。
  “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利用内外资源,搭建成长平台,量身定制培养计划。”第十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自然资源调查院党支部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饶建锋说。他表示,自然资源调查院作为大队地质人才的主要集中区,坚持以创建“四强党支部”为抓手,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所有刚入职的地质青年人才均会先参与大量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促进理论与实践转化,随后开展差异化培养,依托科研平台、高校合作、地勘项目等模式,人尽其才,逐步形成地质找矿、科研、三维建模、地质科普等人才小团队。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95后”硕士邓友国是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典型代表。入职半年后,第十地质大队明锐识才、大胆用才,逐步让他承担勘查项目负责人,在4年内,他圆满完成3个勘查项目,发表4篇学术论文,并申报成为全队第三位江西省地质局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24年,在参与大队自筹经费实施“赣北地区钒矿成矿特征研究”科研项目中,他与同事一起对赣北地区黑色页岩型钒矿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创性识别出钒的独立矿物曼纳德石。这是学术界的全新发现,将有望提高钒的提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提高黑色页岩型钒矿床选冶效率提供矿物学支撑。这一成果于去年被发表于《American Mineralogist》杂志中。
  “我发自内心热爱地质这门学科。”出生于河南的“95后”研究生赖书雅对记者说,她通过学校老师介绍知道了第十地质大队,并在短暂来队接触后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在前辈指导下,她成功申报成为鹰潭市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鄱阳湖地区全新世以来黑碳记录的火历史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课题。该课题将揭示全新世以来鄱阳湖地区火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与植被和气候变化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预测未来增温情景下中国南方地区野火发生风险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近年来,第十地质大队新引进的“90后”青年技术骨干先后申报获批了江西省地质局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省级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鹰潭市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鹰潭市指导性科技计划等项目。目前,第十地质大队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34人(含教授级高工12人)、工程师196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42人、本科475人,已成功搭建一大批优秀的老中青技术人才梯队。
  在1月23日召开的江西省地质局工作会议上,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江西省地质局党组书记饶清华提出“公益为先、矿业为重、效益为要”,也更加坚定了第十地质大队的发展方向。
  夜幕降临,第十地质大队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新的一年,他们将再次踏上征程,积极响应江西地质局提出的“坚决大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找发展急需的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跳起来摘桃子”,为祖国探寻更多的“地下宝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