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文化建设

一起来学地质学(三)

发布日期:2025-01-06 14:21

第一章绪论

第五节 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上各个演化时期的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我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肖庆辉等,1991)。下面兹举我国若干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的实例加以说明。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500m以上,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 m,为地球第一高峰。青藏高原由若干来源不同、成分各异的地质块体组成,经历了从陆到洋以及从洋到陆的复杂变迁。它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巨型造山带,其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山体隆升始于距今约40Ma,是特提斯洋关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这里有规模宏伟的平坦高原面,有全球最大的地壳厚度;这里较完好地保留有古大洋消亡的物质记录一一蛇绿岩套和大陆碰撞的证据-高压变质带。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九章授课时介绍。其高大巍峨的形貌给世人以深刻印象,其内部结构与构造、形成与演化历史、隆升过程与机制、造山中的强烈挤压-推覆和造山后大型走滑-逃逸及其环境效应,都是当代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我国学术界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西北黄土高原

黄土是风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我国西北地区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其面积约为4.0x105 km,海拔1000~1500m。高原上覆盖的黄土厚度在50~180m之间。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利于耕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我国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煤、铝土储量巨大,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开展黄土研究有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黄土的成因及其形成时代曾经是国际地学界的难题,我国学者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攻克了这一难题,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十六章授课时介绍。

三、大别-秦岭-祁连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根据当代地质学理论,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将产生巨大的挤压应力,导致结合带的地壳浅部发生高压低温变质作用,产生蓝闪石、硬玉等矿物,形成高压变质岩;当俯冲陆块到达地下100 km甚至更深的部位时,就会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柯石英和金刚石矿物,形成超高压变质岩(含柯石英金刚石榴辉岩);之后,通过特殊的构造方式折返到地壳中-浅部位,构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HP-UHPmetamorphic zone)。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五章介绍。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在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我国的苏鲁、大别-秦岭-祁连-阿尔金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区发现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江苏东海县毛北镇的科学深钻在地下1000~2000m处还获取到超高压变质岩岩芯。我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以其岩石典型、岩类丰富、分布广泛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全世界地质学界的目光,成为国际地质学界开展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质特征、温压条件、形成条件与时代、折返机制和构造背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摘自《普通地质学》(第四版),舒良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