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文化建设

一起来学地质学(四)

发布日期:2025-01-13 11:10

第一章绪论

第五节 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四、云南澄江动物群和辽西热河动物群

1984年7月,我国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云南澄江县首次发现一个寒武纪初期的多门类动物化石群。随后工作表明,这个化石群以多门类海生软躯体和保存有软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为代表,命名为澄江动物群。这里化石密集,保存完美,极为珍稀,展现了5.3亿年前各种各样动物在生命突盛期迅速起源的面貌,揭示出生活在现今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初期几乎都出现的事实。我国学者取得的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为达尔文困惑不解的动物起源提供了解答证据,为阐明寒武纪早期地球演化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线索。《纽约时报》称其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1928年,美国学者葛利普将辽西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化石命名为热河动物群。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者对热河动物群的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重大突破,发现了脊椎动物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和许多新的种类,包括早期鸟类(孔子鸟、华夏鸟、辽西鸟、中华龙鸟、中华神州鸟等)、长羽毛的恐龙、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张和兽和热河兽等珍贵化石。其中,鸟类化石的发现改写了人们对鸟类的进化史的认识,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动摇了始祖鸟作为鸟类始祖的地位。张和兽的发现则解决了长期争论的哺乳动物三大类群的关系。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确立了我国地质界在国际同类研究中的引领地位。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六章授课时介绍。

、金钉子剖面

这是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the 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GSSP)的俗称。它是确定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唯一标准或样板。每枚“金钉子”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定,由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审核与公布,作为确定和区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界线的唯一标志。我国的第一枚“金钉子”位居浙江常山县黄泥潭奥陶系达瑞威尔阶,是1997年1月确认的。到2018年贵州剑河县寒武系苗岭统和乌溜阶“金钉子”的公布,目前全球共有67枚,我国已拥有11枚,排名全球第一,标志着我国在年代地层学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六章授课时适当介绍。

六、陆相生油盆地

根据早先油气地质理论,只有未经受后期剧烈构造-岩浆作用的大型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和盆地中才有大油田,陆相地层和盆地中不会有大油田,因而中国曾被国外学术界判为“贫油国”。经过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及广大石油队伍的艰苦努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在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古近纪的大规模陆相盆地带中找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如大庆、辽河、渤海湾、大港、胜利油田等,继之又在中国西南部、西部腹陆地区发现四川、陕甘宁、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大型油气田,开创性地提出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地层和盆地成油理论,并逐渐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宣告了“陆相贫油论”的终结。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四章授课时适当介绍。

七、滇黔桂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和机械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我国滇黔桂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规模最大、特征最典型的地区,面积约1.3×10°km²,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这里怪石宏伟,溶洞秀丽,奇峰林立,景色宜人,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喀斯特井泉和温泉富含有益健康的元素和气体。喀斯特洞穴和古风化面上常富集各种沉积矿产,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我国是国际上该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形成与演化等研究成果享誉世界。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十三章授课时介绍。

八、华南花岗岩

巨量花岗岩是地球有别于其他星球的一大特征,也是人类宜居环境的重要因素。华南拥有规模巨大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其中,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面积达到2.3×10⁵km²,而同期基性岩不到火成岩总量的10%。这种规模的花岗岩世界罕见,这种火成岩的成分比例无法用传统地幔岩浆分异结晶理论来解释。此外,华南花岗岩的时代具有从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新的趋势,导致大陆地壳多期、幕式生长。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产极其丰富,为地质历史之最。其中,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花岗质火山岩型铀矿和花岗岩型铀矿,有规模很大的花岗斑岩型铜矿;南岭地区的W、Sn、Nb、Ta等矿产资源占全国总量80%以上。我国学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研究,在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物源、热源、动力机制、赋存空间、成矿规律、规模与分布、时空演变等方面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重大研究成果,并有效地指导了华南地区的找矿勘探工作。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三章授课时适当介绍。

 

摘自《普通地质学》(第四版),舒良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