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学习进行时

长征从这里出发

发布日期:2024-12-06 10:44

郑泽鑫 刘少忠  2024年12月05日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十二月的中复村,寒风吹拂,带着几分凛冽。巍巍松毛岭上,漫山苍翠的松林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坚韧,映照出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

中复村,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素有“红军长征第一村”之称。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岭阻击战。当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告别群众,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走进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的石碑赫然矗立在村口,静静地诉说着9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2007年,老红军、开国少将、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怀着对历史的深深缅怀和对家乡发展的殷切期望,挥毫写下“红军长征第一村”。

中复村周围是个建筑群落,场馆区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和村子的公祠毗邻而建。“家家户户无门板、家家户户无床板”,走进村里会发现,那些老房子的门板参差不齐。当年,为了支援红军,中复村的村民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门板,大的修筑战壕、小的当作担架。战后,这些参差不齐、满是伤痕的门板,被还到村民手中时,已无法辨认谁是它的主人。90年后,这些门板作为“人民支援革命”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复村别样的风景。

村里的红色文化讲解员、红军后代钟鸣,现在是“网红”,常常站在红军桥上为前来打卡的游客饱含深情地讲解:“人有枪高当红军,这一道深深的刻线就是当时的征兵线……”这是历经风雨侵蚀后,岁月在桥柱上刻下的痕迹。但是,那条高约1.5米的征兵线却依然清晰。这一条线是步枪加刺刀的高度,它还有另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一道深邃的刻线,是当年红军征兵的严格标准与人民的热情响应的历史见证。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当红军”的感人场景,曾在红军桥上演,“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的故事传颂至今,仍令人感动。

跨过红军桥,走在红军古街,脚下的鹅卵石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滑透亮,斑驳的墙面、褪色的木门,街道两旁的土木结构瓦屋店面,默默记录着往昔的忙碌景象。

穿过蜿蜒的街道,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观寿公祠,静静地屹立于红军广场左侧。公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在雕栏画栋中尽显古朴庄重。步入公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牌匾映入眼帘,“红军要到北方去抗日反帝!”“苏维埃与红军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当年的红军标语依旧清晰可见,点亮了人们心中的红色记忆,成为启发苏区人民阶级觉悟、凝聚广泛社会力量的重要工具。

近些年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的建设,让中复村焕发了新生。沿着红军广场缓步前行,脚下每一块鲜红的地砖都烙印着先烈们留下的足迹,地砖不仅铺就了一条通往历史的路,更铺就了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路,让人感受先烈们那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循着足迹可见,一座以红军战士为主题的雕塑分布在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两侧。雕塑上的红军战士们手持枪炮,目光坚定,仿佛随时准备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冲锋陷阵。战士们用青春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赞歌。凝视着这座雕塑,不禁让人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敬意和感慨。

红色的砖墙,灰色的屋顶,交相辉映,陈列馆庄严而肃穆。走进正门,迎面便是一组巨大的红军战士群像雕塑。战士们高举旗帜、目视前方,无论是拄着拐杖还是背着伤员,都有着相同的眼神,露出共同的信念。好像嘹亮的集结号一旦在观寿公祠前吹响,他们便会迈着坚定的步伐毅然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馆内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沉静肃然的气息。参观的游客,目光紧紧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柔和的灯光轻轻洒落,映射在那些精心绘制的红军长征历程的图片和画作上,红军战士们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长征精神,永远刻在岁月的光影里。

昔日长征出发地的中复村,如今正迈步走在新长征路上。站在这片土地上,耳边似乎又响起历史的回音,松毛岭上那一片片坚韧不拔的松叶,在寒风中挺立着。那段红色记忆犹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老百姓的心中,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步伐、奋发前行。

(作者单位分别为:福建省长汀县人民政府、长汀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