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云在线注册 > 地质新闻

专题:照片里的故事(四)

时间:2024-12-03 09:47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院 作者:朱瑞辰 浏览:

编者按:一张照片,一份经历,一段成长,一份回忆。轻轻翻开,细细品味,每一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队网开设《照片里的故事》专题,分享我队干部职工立足主责主业、服务发展大局背后的故事。


“土”专家


这组照片拍摄于一个普通的傍晚,照片定格的瞬间,我的同事们或手持仪器,专注地测量着土壤的各项指标;或低头记录,仔细分析着土壤样本的数据。这是生态环境研究院承担的渝水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的写照,是全国土壤普查的一个缩影。

我们中标了渝水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项目,18个乡镇共计798个表层土壤样品点位,先后组织8个采样组20余人分赴各乡镇田间地头,高效有序开展采样工作。通过土壤普查,查清了当地土壤质量,摸清了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等情况,为当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筑牢了粮食安全基石。

外业采样工作的每一项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包括队伍组建、物资准备、学习与培训、时间和调查路线拟定、现场踏勘、工作调度、样品暂存与流转、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等,加之采样工作时间紧、战线长,野外工作区域地形险要、人员数量多、体能消耗大,使得我们这次外业采样任务面临不少挑战。

在谈及外业采样调查最大的难点时,技术专家钟义军跟我说,“渝水区土壤普查项目包含多种红壤类型。如何做好土壤的发生分类及描述土壤分层性状是难度最大也是最考验技术领队专业性的内容,如若遇分层边界不明显的则更难做出判断。”

 

土壤柱状样调查

秋收后冬种前时期,雨水少、土壤干燥,正是开展三普采样工作的最佳时机。为紧抓这一黄金时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我们抓紧采样间隙认真学习土壤学教材并参考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相关资料,中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是在取样点席地而坐,边吃边讨论工作,一直干到天色擦黑才收工。

“剖面挖掘修整、编录分层、药剂定性分析、土层定名核对。像这样的一项整段剖面取样工作,我们要花费近1个小时,一番操作下来,技术人员体力消耗不小,加上艰苦的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又长,既考验技术又考验耐心。采样点蛇虫众多,我们在采样过程中还多次碰到毒蛇“挡道”,也被毒虫蜇咬出好几处红肿。”

 

土壤剖面样调查

在一次前往山地进行土壤剖面挖掘的考察中,我们沿着一条蜿蜒的小径徒步前行。小径两旁,草木葱郁。然而,就在这条看似平常的小路上,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隐患——一个直径约半米,深度达40公分左右的大洞,其洞口巧妙地被周围的杂草所遮掩,几乎难以察觉。队员刘晓南在行进中未能留意到这个“陷阱”,一脚踩空,险些造成脚踝扭伤。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都心头一紧,同时也意识到这个潜在的危险可能对后续经过此地的村民构成威胁。

鉴于此,我和刘晓南迅速行动起来,利用手边携带的铲子,小心翼翼地将周围的泥土和碎石填入洞中,一边填一边夯实,确保填充物足够结实,能够支撑行人的重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大洞终于被彻底填平,与周围的地形融为一体,再也看不出任何痕迹。

为顺利完成“三普”工作任务,我们往返于田间地头、山地丛林、实验测试岗位,挖断过铁锹、扯烂过衣袖、跳得过土坎、攀得上陡峭,双膝跪地拍照,趴在土坑里观察,确保每一张照片、每一份表格、每一个数据、每一组土样,都来自实地调查。有时候收工回程的路上,看到大家一个个满身泥土,我们都笑话对方,“现在是真的成了‘土’专家了。”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渝水区三普项目”分别完成表层采样798个、剖面(柱状样)校核114个,累计采集样品819个,圆满完成土壤普查外业采样任务工作,并已经通过省级验收,当地农业农村局给予高度评价,为渝水区开展数据库建设和成果汇总提供了基础支撑。

藏粮于地”保安全,“土壤三普”是关键。我们这群“土”专家的青春,大地可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