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布日期:2024-12-27 09:28 点击量:林进平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光明日报
【读经典 学理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论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时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重温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民生为大”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方法。
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福祉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以解决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权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他们进一步强调,“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指出,“必须把改善工农生活状况的问题单独提出来,以便密切注意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对“工人和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应“立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竭力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减轻他们的困苦”。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福祉,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主要围绕物质生产、现实的人的需要以及利益分配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物质生产是民生的基础。如果生产力落后、物质生产水平低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无从谈起。其次,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建设的目标。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充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最后,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深刻剖析揭示出一个道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仅仅依靠发达的物质生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据此,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一方面,应注重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创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痛点难点问题,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领导是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一个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己任的政党的领导。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把握了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规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社会历史发展所赋予的使命和人民认可的权威。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在他看来,在大工业环境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就是“大工业中的权威”。作为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生问题是一个复杂整体,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以系统思维和务实举措持续解决各类民生问题,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个体积极投入的民生工作格局,共同推动民生事业进步。新征程上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生事业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注重制度建设
正如马克思认可“劳动能力自身作为一种能力,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一样,社会财富的创造离不开人的劳动,它需要人们运用自身体力和智力即人自身的能力去创造。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将人仅仅视为劳动者。如果把所有人“只当作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作别的什么,把其他一切都撇开了”,就相当于仅仅是从“劳动”的视角去看待人的内在丰富性,去对待现实的人的丰富多样的需要,而容易忽视人作为社会成员享有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权利。因此,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以社会保障等手段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民生的改善与提升既要靠发展,也离不开制度保障。在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不同程度地起到过促进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使用和富人的兴致”。马克思深刻认识到,私有制的存在使社会资源分配越发不均,大量财富聚集在少部分人手中,普通民众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因而,他们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乏到有”的问题,正在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从有到优”的更高追求问题。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尊重劳动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促进民生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林进平,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