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局关于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人选和项目的公示

发布日期:2024-12-16 09:45     点击量:

 根据《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赣科成发〔2024〕24号)和《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相关要求,现将拟提名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的1个人选和5个项目予以公示,详细信息见附件。公示时间为20241216日至2024年1220日(5工作日)。公示期内,任何单位、部门或个人对拟提名项目材料真实性、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等持有异议的,均以书面形式向江西省地质局科技教育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签署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逾期和匿名的不予受理。

联系人:余雅霖    

电子邮箱:22345299@qq.com      

联系电话:0791-8612286018807918192

联系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九龙湖茶园街888号金色广场1号楼

 

附件: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人选和项目公示信息


                                                       江西省地质局

                                                        2024年12月16日


 

附件  

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人选和项目公示信息


拟提名江西省科学技术青年奖:欧阳永棚

一、候选人:欧阳永棚

二、提名单位:江西省地质局

三、提名意见及等级:同意提名,拟提名江西省科学技术青年奖

四、候选人简介:

1.基本信息:欧阳永棚,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鹰潭市紧缺及优势矿产勘查与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和《中国钨业》等5个期刊中青年编委。近五年主持/参与省部级及以上勘查和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M、JCSU、Minerals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SCI/EI 6篇,中文/科技核心14篇);参编专著5部(第一作者2部、第二作者1部);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

候选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入选江西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首批16位成员之一,两年宣讲6场受众人员800余人次;被共青团中央选树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爱岗敬业)、江西省委组织部选树为“新时代赣鄱先锋”之“突出贡献好榜样”等。

2.取得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做出的贡献:候选人自工作以来主要参与发现和研究朱溪世界最大钨矿床、赣西超大型花岗岩型锂矿床,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和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

①参与发现朱溪世界最大钨矿床,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把经多次勘查开发的一个浅部小铜矿探成世界最大钨矿床。朱溪探获推断类WO3资源量363.40万吨(相当于72.6个大型钨矿床),共(伴)生金属铜34.26万吨、银2037吨,潜在经济价值超3000亿元;增强了我国钨矿世界话语权,对矿产资源储备、指导钨矿勘查及开发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②对朱溪钨矿床进行了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经院士评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系统总结朱溪式矽卡岩型矿床独特性,发展“多位一体”矿床模式,丰富了矽卡岩型矿床内涵;厘清朱溪矿集区成岩-成矿四维结构,拓展找矿思路和找矿空间;创新性提出钨铜共生富集机制,丰富了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铜成矿理论;研发朱溪式矽卡岩型矿床深部找矿勘查技术组合,提高矿体定位精度,为在赣北钨多金属矿勘查提供技术支撑。相关成果经中国工程院毛景文院士、蔡美峰院士为首的专家组评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系统集成勘查+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江西朱溪钨铜矿床》(第二作者);

③探讨赣西花岗岩型锂矿形成机制,提出其属岩浆富集与热液交代产物。

3.获得主要荣誉表彰和科技奖励:研究和勘查成果荣获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奖(R8)、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1)、江西省地质学会首届江西地质青年科技论坛二等奖(R1);个人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023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2022年)、江西省最美工程师(2023年)、江西省企业创新达人(2023年)、江西五四青年奖章(2022年)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10余项。

五、候选人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限5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他引总次数

检索数据库

第一署名单位是否在赣单位

1

朱溪式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地质科技情报(中文核心)

2018,37(3): 148-158

2018-05-15

饶建锋

欧阳永棚

20

WOSCNKI

2

Muscovite 40Ar-39Ar ag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Zhuxi W(Cu) deposit, northeastern Jiangxi/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

赣东北朱溪钨()矿床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2019,26(12): 3488-3501

2019-12-15

PAN Xiao-fei

(潘小菲)

OUYANG Yong-peng

(欧阳永棚)

18

WOSCNKI

3

赣东北朱溪矿集区构造控岩-控矿特征/中国地质(中文核心)

2019,46(4): 878-893

2019-08-15

廖绍平

欧阳永棚

18

WOSCNKI

4

赣东北朱溪钨()矿床两期石榴石研究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地学前缘(EI)

2020,27(4): 219-231

2020-07-15

欧阳永棚

欧阳永棚

13

WOSCNKI

5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Dongcao muscovite granite in the Yifeng Area, Jiangxi Provinc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etr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Minerals(SCI)

江西宜丰地区东槽白云母花岗岩成因及其意义/矿物质杂志

 2023,13(4): 1-22

2023-04-01

Tongfei Li

(李童斐)

Yongpeng Ouyang

(欧阳永棚)

4

WOSCNKI

六、候选人代表性知识产权(限10件)

序号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第一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权利人(起草单位)是否在赣单位

转化应用情况(100字内)

1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矿石样品储存运输装置

中国

ZL2022 20851215.4

2023-01-10

18260903

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

欧阳永棚

暂无转化应用

2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大地电磁测深仪的防水装置

中国

ZL2022 23282792.5

2023-04-18

18856852

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

欧阳永棚

暂无转化应用

3

软件著作权

矿山开采边界品位动态优化软件 V1.0

中国

2023SR0963314

2023-06-10

软著登字第11550487

/

欧阳永棚

暂无转化应用


拟提名项目一: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一、项目名称: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二、提名者:江西省地质局

三、提名意见及等级同意提名,拟提名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地球科学类的矿床学、区域地质学、勘查地质学的技术领域。

江西是矿产资源大省,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分布有赣西宜春雅山稀有金属矿,赣中冷水坑银铅锌矿,赣北大湖塘、朱溪钨矿、德兴铜金矿等一批世界级矿床,是江西省最重要的有色、稀有、贵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本项目以“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和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研究”为主线,“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系统集成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实施的主要项目成果,指导后续矿产勘查,实现钦杭成矿带关键矿产资源找矿重大突破。为江西省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1.重塑了钦杭成矿带的重大地质事件Cu、LiWAu等关键金属成矿作用过程耦合关系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钦杭成矿带地跨扬子、华夏古板块及钦杭结合带,从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发生过多期构造-岩浆作用,致使成矿物质富集在古老基底的成熟地壳区,前侏罗纪大陆地壳的改造为区内燕山期Cu、LiWAu等关键金属的富集提供了一个重要前提首次提出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存在晚古生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新认识构建了区域成矿谱系在总结中-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等多层位海底火山-热水喷流成矿系统和燕山期侵入岩浆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层体同位”区域成矿模式。

2.研发特大型金铀钨有色稀有金属勘查方法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显著提升了找矿成效。运用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反演了江南造山带深部地质结构,约束了钦杭结合带边界,透视钦杭成矿带,揭示钦杭成矿带致矿深部过程和浅部响应打开了“深地”找矿之眼,为关键金属成矿理论研究提供精确的构造框架和深部过程信息。

3.创新钦杭成矿带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实现了低品位花岗岩云母型锂矿的找矿重大突破。首次从“可采出、有价值、可加工、可利用”四个关键要素阐述了“低品位花岗岩云母型锂矿”作为一种重要的锂矿资源类型,创建了钦杭成矿带(江西段)低品位花岗岩云母型锂矿成矿模式理论指导找矿,宜丰同安-上富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工作中新发现找矿靶区7处,其中1处找矿靶区探获氧化锂资源量62.32万吨;在宜春雅山矿区外围新发现一处中型铌钽锂矿产地。

4.授权专利与成果应用。该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国外发明专利1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部。项目成员1人入选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助力关键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宜丰同安-上富将成为新能源资源基地,潜在的经济价值数千亿元。低品位花岗岩云母型锂矿的找矿重大突破,促使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等企业落户江西省宜春,宜春正在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亚洲锂都”

   五、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是否计入第一完成人权属

是否计入第一完成单位权属

1

其它

专著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

中国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书号ISBN978-7-5625-5161-4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作者)楼法生,曹圣华,陈振华,唐春花,吴师金,吴富江,罗春林,徐喆,王会敏,杨世文,张娟

2

其它

专著钦杭成矿带东段层体叠复成矿系统演化

中国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书号ISBN978-7-116-12440-0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作者)骆学全、张雪辉、孙建东、周宗尧、楼法生、吕劲松

3

其它

论文《江西低品位超大型花岗岩云母型锂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中国


(年卷页码)2023,46(05):425-436

(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

(作者)楼法生、徐喆、

黄贺、熊燕云

4

其它

江西万载县兴源冲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

中国


(年卷页码)2012,48(04):704-712

(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作者)楼法生,吴旭铃,凡秀君,刘成东,严兆彬,陈益平,徐

5

其它

论文江西北武夷山高家山铜钼矿含矿岩体的特征与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中国


(年卷页码)2011,85(02):207-212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作者)曹圣华,唐峰林,黄新曙,邱文江,袁振国

 

6

其它

论文《江南造山带深部边界及成矿制约:来自综合地球物理的认识》

中国


(年卷页码)2022,038(02):544-558

(期刊名称)岩石学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作者)严加永、吕庆田、 张永谦、 刘卫强、 王栩、陈昌昕、徐峣、刘家豪

 

7

国家发明专利

特大型金铀钨有色稀有金属找矿勘查方法

中国

CN 113189671 B

 

2022.09.27

 

5478834号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熊清华、 张福神、 龚良信、楼法生、熊方亮、徐喆、高原、曹圣华、谢琳、刘高峰

8

国家发明专利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中国

CN 115719411B

2023.04.18


东华理工大学

吴志春、郭福生、楼法生、刘琳、丁蒙阳、吴师金、李斌、黄温钢、霍亮

9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三维场景模型生成方法及系统

中国

CN 116883612B

2023.11.21


东华理工大学

吴志春、郭福生、楼法生、马粉玲、李华亮、吴金师、李斌、吴珍云

10

国外发明专利

Abnormal status warning system for short-period dense seismic array and short-period seismographic station.

南非

 CICP. 2023/00294

2023.01.06


中国地质科学院

Chen C X, Lü Q T, Yan J Y, Meng G X, Shi D N, Xu Y, Liang F.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1.楼法生第一完成人,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一是作为提名项目组织实施期间、第一完成单位的总工程师,对项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利用具有指导作用;二是《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专著排名第一,钦杭成矿带东段层体叠复成矿系统演化专著排名第五,参与并指导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发,对全部创新点具有重要贡献;三是发明专利、代表性专著和论文的主要贡献者作为第一完成人主要知识产权的支撑材料占比为30%。

2.张雪辉第二完成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矿产地质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负责提名项目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总结和系统集成工作;作为“萍乡-绍兴结合带铜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项目副负责人和《钦杭成矿带东段层体叠复成矿系统演化》专著第二完成,厘定了钦杭成矿带东段中二叠世硅质岩热水沉积成因及成矿效应,划分出“两期四阶段”岩浆活动与成矿期次,合作“层体同位叠复”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对创新点一、二具有重要贡献。

3.曹圣华第三完成人,教授级高工,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一是负责提名项目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总结和系统集成工作;二是负责《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专著第二章、第六章编写工作排名第二;三是负责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深部地质调查”项目的地球物理廓带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工作。对创新点一、二具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三有部分贡献

4.严加永,第四完成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探测技术与评价研究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作为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深部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完成了覆盖钦杭结合带(江西段)的宽频地震和大地电磁网,以及武宁-吉安深反射地震剖面。综合地球物理反演给出了江南造山带深部地质结构,约束了钦杭成矿带边界,揭示了致矿深部过程和浅部响应,为关键金属成矿理论研究提供精确的构造框架和深部过程信息。对创新点二具有重要贡献

5.吴志春,第五完成人,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资源勘查系副主任,副教授,工作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完成单位:东华理工大学。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一是参与了提名项目的成果集成工作,研发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提高找矿成效,对创新点二有重要贡献;二是“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二维场景模型生成方法及系统”二项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一 

6.唐春花第六完成人,教授级高工,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专著排名第负责铜、铅锌、金、银等矿种典型矿床、成矿规律及区划研究,对创新点一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二、三有部分贡献

7.徐 第七完成人,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专著排名第,负责专著第章编写工作作为《江西浒坑-分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部署、综合研究、成果编制等工作对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二有部分贡献

8.王会敏第八完成人,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参与了提名项目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总结和系统集成工作;参加了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项目从设计、实施、报告评审的全过程;在《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专著排名第对创新点具有重要贡献。 

9.熊清华,第九完成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主持研发“三三三”特大型金铀钨有色稀有金属找矿勘查方法,获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二有重要贡献 

10.陈振华第十完成人,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专著排名第,负责专著第章编写工作,对提名项目创新点一有部分贡献

11.罗春林第十一完成人,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钦杭成矿带理论研究与成矿远景区划》专著排名第,负责专著第章编写工作,对提名项目创新点一有部分贡献  

12.孙建东第十二完成人,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钦杭成矿带东段层体叠复成矿系统演化》专著排名第三,提名项目创新点一有部分贡献

13.骆学全,第十三完成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钦杭成矿带东段层体叠复成矿系统演化》专著排名第一,提名项目创新点一有部分贡献

14.吴正昌第十四完成人,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江西浒坑-分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技术负责,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综合研究、成果报告编制等工作参与创建钦杭成矿带雅山矿区稀有金属成矿模式在宜春雅山矿区外围新发现一处中型铌钽锂矿产地对创新点有贡献。 

15.陈昌昕,第十五完成人,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作为钦杭成矿带深部结构研究的骨干人员,参与了大尺度卫星重磁资料、区域电性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处理和分析,对钦杭结合带的边界进行了识别和厘定;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二有贡献,获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排名1。

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原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先后在钦杭成矿带组织实施了十余个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尤其是对成果支撑的前二个项目在前期立项、调研和启动过程进行详细规划,对项目设计、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等工作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重大关键地质问题进行科学攻关,指导后续勘查项目取得找矿突破。同时,参与了后二个项目的科技攻关,加强生产与科研、教学、科普及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成果应用领域,有力推动了成果转化应用。主持了提名项目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总结和系统集成工作,提出并贡献了全部创新点主要发明专利、论文、论著的主要贡献者,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要知识产权的支撑材料占比为50%。

2.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排名2。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先后在钦杭成矿带组织实施了三十余个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尤其是对成果支撑的萍乡-绍兴结合带铜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和“江西浒坑-分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二个项目在前期立项、调研和启动过程进行详细规划,对项目设计、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等工作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重大关键地质问题进行科学攻关,提出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存在晚古生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新认识,查明了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建立了“层体同位”区域成矿模式。参与主持了提名项目钦杭成矿带(江西段)关键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总结和系统集成工作,对提名项目创新点一、二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三有部分贡献。

3.中国地质科学院,排名3。

中国地质科学院先后在钦杭成矿带组织实施了两个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和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特别是“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深部地质调查”项目,完成了对钦杭成矿带(江西段)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获得了深部结构及对成矿系统的控制要素。发展了深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探测处理和矿集区“透明化”技术,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加深了江西省深部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江西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选区提供了直接依据。对提名项目创新点二有重要贡献。

4.东华理工大学排名4。

东华理工大学参与了提名项目的实施及成果集成工作,主要负责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和建模技术的研发,对创新点二有重要贡献。依托GOCAD等专业建模软件平台,创新性地研发出一种实时动态、多人共享、数据自动化处理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该技术在武宁县东坪钨多金属等矿床中得到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找矿成效。依托该项目,在三维地质建模领域授权了2项发明专利和多项软件著作权,并出版1部专著。此外,学校将这一建模技术在国内地勘行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拟提名项目二: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演化机制与监测云管控平台关键技术应用

一、项目名称: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演化机制与监测云管控平台关键技术应用

二、提名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 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三、提名意见及等级:同意提名,拟提名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等奖

四、项目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水资源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四水四定”,强调建立水资源刚性制度约束。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投身于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入长江。随着鄱阳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无序开采、生态破坏等问题凸显,改变了天然地下水的化学组分、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导致流域地下水水质酸化、硝化、硫化、高铁锰、高硬度、高矿化度、高硫酸盐“三化、四高”问题。鄱阳湖水质危机多次列入中央环保督导问题,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

经过50年的积累,已获得了历史长序列多期次地下水监测数据共计2400万份。然而,智能化监测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数据资源极度浪费,流域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严重缺失。对此,省委、省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省长先后四次作出重要批示(附件批示),指出“创建地下水环境管控体系与三部门共享机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创新举措”。开展地下水研究是掌握流域地下水环境演化的科学手段,流域地下水环境研究存在影响范围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污染成因模糊、管控信息化程度低等特点,同时,流域地下水污染演化机制研究存在精细化关键指标识别技术缺失、理论方法适宜性差,且地下水监测管控存在智能化、时效性低等劣势。因此,大湖流域地下水环境演化机制研究及监测管控体系智能化关键技术突破成为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

面向国家地下水资源的总体发展需求,定位长江流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以长序列多期次地下水监测数据为基础,研发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关键技术、自动化实时监测-快速协同预警关键技术,推动大湖流域地下水监测技术开发和智能化监测云管控平台建设的科技进步,首创长江地区大湖流域的“空-天-地”一体化地下水环境管控体系,形成了针对大湖流域地下水系统“理论方法-关键技术-风险评估-管控平台”的成套技术体系,填补地下水管控系统技术攻关的薄弱环节,为我省贯彻落实“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全面、准确的地下水监测数据支撑。

成果成功推广服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科学院、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省水利科学院、省水文监测中心等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景田(江西)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关键技术、自动化实时监测-快速协同预警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我国大湖流域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地下水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云管控平台的高效研发,保障了流域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服务美丽江西建设。

五、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序号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国(区)别

授权号

1

一种污水处理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2010020136.2

2

鄱阳湖平原地下水重金属含量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论文

中国

1000-3665( 2019) 05-0031-07

3

水中有机质含量在线检测及滤芯/膜击穿预警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610680637.9

4

鄱阳湖平原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含量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论文

中国

1672-9250( 2019) 05-0662-09

5

一种深水体快速分层采样装置

实用新型

中国

ZL201821497320.2

6

High Fe and Mn groundwater in the Nanchang, Poyang Lake Basin of China: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mechanisms

论文

中国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Volume 195, article number 124

7

Evolution of hydrochemistry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 shallow alluvial aquifers of Poyang Lake Basin, Eastern China

论文

中国

Water Supply. Vol 22 No 8, 7014

8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Nutrients and Heavy Metals in the Xiujiang River of Poyang Lake Basin in the Dry Season

论文

中国

Water 2021, 13, 3367

9

Deciphering spatial pattern of groundwater chemistry and nitrogen pollution in Poyang Lake Basin (eastern China)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论文

中国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29 (2021): 129697

10

Understanding groundwater behaviors and exchange dynamics in a linked

catchment-floodplain-lake system

论文

中国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53 (2022) 158558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储小东,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副长兼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作为本成果中流域地下水环境演化机制与监测云管控平台关键技术的主要发起人和提出者,负责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指导该技术全过程研究,也将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行业等,服务国家重大专项和地方相关部门业务化应用需求,推动了地下水环境与监测技术由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变,促进了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服务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该成果已推广并应用到江西省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地下水指标管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等,对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与监测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显著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2完成人:吴代赦,教授,工作单位:萍乡学院,完成单位:南昌大学。开展了大湖流域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和差异性特征,构建了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开发了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关键技术,研发了地下水自动化实时监测-快速协同预警关键技术,建立了流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云管控平台,成果服务于相关部门的业务化应用需求,引领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与监测研究,促进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服务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3完成人:白细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组织实施江西省“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成果服务于相关部门的业务化应用需求,促进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服务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的地下水环境分区管控与监测云平台技术已在省内推广并应用,对管理部门确定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管控、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等有积极作用,显著提升了鄱阳湖流域在地下水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4完成人:陈婷,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提出了鄱阳湖流域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硝酸型水化学类型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无机指标差异性评估体系,开展流域地下水环境与监测方法研究,制定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与防控策略,支撑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为鄱阳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5完成人:李云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站副站长,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组织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鄱阳湖洪泛湿地地下水与湖水转化机制及对洪水脉冲的响应研究,参与开展了鄱阳湖流域内地下水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和差异性特征,构建了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开发了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关键技术,明确鄱阳湖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及洪水的响应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专项和地方相关部门的业务化应用需求。

6完成人:马志飞,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南昌大学,完成单位:南昌大学。该完成人参与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研究,并参与构建了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确定区域地下水关键指标;结合区域地下水水文与水质关系,参与开展了流域尺度下地下水水质分区防控方法研究,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7完成人:樊柄宏,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参与实施江西省“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参与构建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并在江西省地下水重点项目—五河中上游河谷平原及主要矿集区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8完成人:何景媛,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参与江西省“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实施,通过研究开展了流域地下水环境与监测方法研究,建立了自动化协同预警监测云平台,为后续服务地方政府地下水水质考核、地下水水位管控指标确定等提供了支撑。

9完成人:马文洁,副教授,工作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完成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参与了流域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研究,进行地下水环境与监测相关理论研究,利用水位、水质、水温与资源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地下水水位、水质与健康风险模型,开展流域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与防控策略,为区域地下水水质改善及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10完成人:周迅,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地质大调查项目《东南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实施覆盖江西省的地下水质量现状、地下水污染程度综合研究,重点开展永修典型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方法试验。服务于国家地下水污染专项评价需求,推动了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在鄱阳湖地区的应用,提升区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国情数据认知水平及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手段实践水平,深化了鄱阳湖地区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影响关系研究程度,促进了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服务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11完成人:廖福,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阐明了鄱阳湖pH、NO3等地下水水质组分时空特征,利用多同位素、自组织映射-K均值聚类、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控制因素,揭示了地下水水质组分受自然过程(岩水相互作用和地下水流动条件)控制,而人类活动则改变了径流区和排泄区地下水的自然地球化学演变,评估自然源和人类源对地下水质量的相对贡献。为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建立,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提供了理论基础、支撑流域地下水自动化实时监测网络布设。

12完成人:万平强,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参与实施江西省“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参与研究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差异性特征及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参与总结了大湖流域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开发了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关键技术。

13完成人:余圣品,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参与实施江西省“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参与研究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差异性特征及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参与总结了大湖流域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

14完成人:王昕,工程师,工作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完成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参与江西鄱阳湖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全过程,参与构建无机指标差异性评估体系,确立流域长序列多期次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建立自动化协同预警监测管控平台,优化了江西省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服务了国家重大专项和地方相关部门业务化应用需求,推动了地下水环境与监测技术由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变。

15完成人:李琦,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参与江西鄱阳湖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全过程,参与建立自动化协同预警监测管控平台,优化了江西省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建立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位、水质与健康风险模型的分区防控方法,制定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与防控策略,服务了地方地下水水质、水位考核等。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负责江西鄱阳湖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全过程实施和牵头负责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实施,牵头完成项目成果总结。主要服务服务国家重大专项和地方相关部门业务化应用需求,推动了地下水环境与监测技术由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变,对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与监测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显著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服务我省生态文明建设。

2完成单位:南昌大学。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系统开展了大湖流域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关键技术、流域地下水环境分区防控技术方法等研究,为本项目的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3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参与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的创建,分析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和时空差异性特征,提出了流域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硝酸型水化学类型的影响作用机制;开展了鄱阳湖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提出了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算法,探明了地下水锰、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铁和碘化物等水质指标影响分量;主要成果贡献: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4篇。

4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系统揭示了鄱阳湖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服务于大湖流域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自动化实时监测-快速协同预警等研究技术,为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5完成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参与提出了以“关键指标识别-演化规律推导-驱动因素叠加”为特色的地下水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查明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关键指标差异性因子,揭示了鄱阳湖流域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硝酸型水化学类型的作用机制,论证了流域尺度下原生环境对地下水中铁、锰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参与了地下水环境与监测相关理论的研究,利用水位、水质、水温与资源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地下水水位、水质与健康风险模型,开展流域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为区域地下水水质改善及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6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在省内重点项目中应用推广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作为主要单位承担了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项目。参与构建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和流域地下水环境分区防控技术方法,建立了15个县市的地下水监测断面管控体系,为流域地下水质监测和防治提供了基础。利用构建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完成了江西省地下水重点项目—五河中上游河谷平原及主要矿集区地下水监测站建设,同时在江西南城等多个县市开展了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7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负责东南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统筹开展覆盖江西省全域的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提升区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国情数据认知水平。在鄱阳湖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实验研究,深化了鄱阳湖地区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影响关系研究程度。主要成果贡献:发表英文论文1篇。

8完成单位:萍乡学院。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负责组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集成--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长清单编制及技术手册编写,开展了大湖流域地下水环境关键指标差异性影响理论,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和差异性特征,构建了通江型湖泊冲积平原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开发了地下水水质指标识别及优化关键技术,研发了地下水自动化实时监测-快速协同预警关键技术,建立了流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云管控平台,成果服务于相关部门的业务化应用需求,引领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环境与监测研究,促进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服务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拟提名项目三:南岭东段于山矿集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关键技术与找矿突破

一、项目名称:南岭东段于山矿集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关键技术与找矿突破

二、提名单位:江西省地质局

三、提名意见:同意提名,拟提名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成果属于矿床学、勘探学领域,涉及到赣南地区钨、钼、银、金、铅、锌等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及勘查技术方法。依托项目(1)于都银坑、赣县合龙、兴国内王坑个矿区储量核实工作2)江西于都银坑矿田贵多金属矿外围评价;(3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的精细解剖;4)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5)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6)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等等

南岭东段是国内外知名的有色、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区,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经过近百年开发利用,区内多数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资源接替问题是维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项目组为快速纾难解困,久久为功,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学研究等手段,有效指导矿山隐伏或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验证,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主要成果如下:

1)首次发现燕山晚期斑岩型钼矿化,填补了区内该时期成矿的空白,拓展了赣南地区斑岩型矿床找矿空间

2)通过对矿集区内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矽卡岩型等主要矿产类型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首次建立了矿集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有效指导了区内找矿突破。

3)创新了一套有效的深部矿产定位预测方法,即:采用“重力+磁法+CSAMT”异常预测深部成矿岩体,“激电+次生晕+汞气”异常预测隐伏矿体,可作为类似矿集区找矿典型示范。

4)综合区域地、物、化、遥矿产信息,建立了岩浆热液型矿产找矿远景评价体系,通过矿产综合检查,新圈定金塘下、高陂、寨脚下等找矿靶区6处,其中高陂靶区经钻孔验证及取样分析,发现了近百米厚辉钼矿工业矿体,具有巨大的找矿远景。

    5)利用单个流体包裹体显微红外-LA-ICP-MS 联合分析技术,精细解剖矿集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过程,查明了黑钨矿的主要沉淀富集机制,揭示了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五层楼”式矿化分带的成矿流体空间演化。

6)在上述理论、方法指导下,区内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提交资源储量相当于1处大型和5处中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约320亿元,其中,银坑矿区查明资源储量Ag 1081吨、Au 13.27吨、Pb 15.01万吨、Zn 30.77万吨,内王坑矿区查明资源储量Mo 4.54万吨,合龙矿区查明资源储量WO3金属量3.54万吨。

项目提交评价(研究)报告5份,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106篇;部分成果已获得江西省地质局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成果在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上推动了本行业的进步,有利支撑了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助推赣州市实现有色金属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序号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国(区)别

授权号

1

一种基于多深度尺度的花岗岩区钨锡矿勘探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CN114814978B

2

一种岩矿鉴定工具箱

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CN211103893U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曾载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队长,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主持整个项目的立项论证、组织实施、研究创新,直至成果报告的集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项目组刻苦钻研,系统搜集资料并组织开展预研究,梳理区内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技术路线,为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先决性基础;统筹协调典型矿床调查、专项填图、物化探勘查示范及钻探验证工作,保障成矿认识与矿区勘查及时衔接;为成矿理论创新及找矿突破取得做出了首要的贡献。

2完成人:贺根文,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野外实施、室内综合研究以及成果报告编制进行了全面监控与管理,为提交成果报告作出了突出贡献。为项目报告编写的主要人员之一。

3完成人:赵正,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矿集区银多金属矿产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编写了专题研究报告。重点选择牛形坝-柳木坑、老虎头-桥子坑、营脑等银金铅锌(锰铜)多金属矿区进行了典型矿床调查,对各矿区赋矿围岩、成矿母岩、控矿构造、矿体-矿石特征、成矿流体、蚀变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成矿期次和阶段,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归纳总结。

4完成人:刘翠辉,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立项、设计、野外实施、成果综合的全过程。负责项目立项、设计、变更,负责技术路线的上传下达;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确保实物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负责银坑地区成矿规律综合研究,建立了银坑地区及外围综合成矿模式;参与项目成果的综合整理,为项目报告编写的主要完成人。

5完成人:倪培二级教授,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完成单位:南京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矿集区黑钨矿床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利用单个流体包裹体显微红外-LA-ICP-MS 联合分析技术,精细解剖矿集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过程,查明了黑钨矿的主要沉淀富集机制,揭示了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五层楼”式矿化分带的成矿流体空间演化。

6完成人:范世祥,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副院长,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中型钨矿产地1处。

7完成人:李伟,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协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开展野外实施、室内综合研究以及成果报告编制,为提交成果报告作出了突出贡献。

8完成人:彭琳琳,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组织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参与组织于都银坑矿区和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工作。

9完成人:陶建利,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副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组织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中型钨矿产地1处。

10完成人:罗仙华,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主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组织兴国张家地矿区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中型钼矿产地1处。

11完成人:陈伟,教授级高工,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长期在矿集区内开展地质找矿和成矿规律研究,参与总结了成矿规律,撰写了相关科技论文。

12完成人:杨洲畬,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主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于都银坑矿区和赣县合龙矿区储量核实野外地质编录和成果报告编制工作。

13完成人:郭娜欣,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矿集区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编写了专题研究报告。

14完成人:潘君屹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完成单位:南京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矿集区黑钨矿床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研究。利用单个流体包裹体显微红外-LA-ICP-MS 联合分析技术,查明了黑钨矿的主要沉淀富集机制。

15完成人:于长琦,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负责,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项目主要完成人,协助项目负责人开展项目的野外实施、室内综合研究以及成果报告编制,为提交成果报告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作为赣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勘队伍,长期在赣南地区从事地质勘查及科学研究工作,积累了海量的地质矿产资料,为本成果的取得搭建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历经数十年的勘查与研究,在于都—赣县矿集区承担地质项目数十项,长期专注于钨钼和银铅锌两类矿床找矿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矿化线索,为区内成矿理论提升和找矿突破取得做出了首要贡献;总结了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模式,首次在矿集区内发现了燕山晚期斑岩型钼矿床,拓展了赣南斑岩型矿床找矿空间;负责组织于都整装勘查项目实施,充分调动区内财政和市场投资热情,提交了于都银坑、赣县合龙和兴国内王坑3个大中型金属矿床,新圈定金塘下、高陂、寨脚下等6处找矿靶区,潜在经济价值巨大。

2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长期在赣南地区从事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以不同类型科技项目支撑该地区成矿理论研究和矿业发展,较完善的建立了该地区成矿系列和深部探测理论、勘查技术方法体系等,有利推动了南岭和武夷两大成矿带结合部位成矿规律和成矿过程的研究,综合该区成矿规律研究,建立了于都-宁都整装区成矿模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银坑-青塘整装勘查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项目执行期间,研究团队进一步厘定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的时空分布、矿化和蚀变分带、控矿要素和成因机制,对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具有示范作用,为于都-宁都整装区的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

3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的精细解剖”为依托,针对矿集区内岿美山、黄沙、上坪等典型钨矿床开展了系统研究。利用单个流体包裹体显微红外-LA-ICP-MS 联合分析技术,精细解剖矿集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过程,查明了黑钨矿的主要沉淀富集机制,揭示了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五层楼”式矿化分带的成矿流体空间演化。

4完成单位:江西润鹏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该公司支持了矿集区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为找矿成果的成功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了于都银坑、赣县合龙矿区的勘查实施,协助第七地质大队更好的完成矿产勘查工作。

5完成单位:兴国潋江矿业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该公司支持了矿集区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为找矿成果的成功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了兴国内王坑钼矿区的勘查实施,协助第七地质大队更好的完成矿产勘查工作。

 

拟提名项目四:余干-鄱阳地区富硒资源新认识与产业开发

一、项目名称:余干-鄱阳地区富硒资源新认识与产业开发

二、提名者:江西省地质局

三、提名等级: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领域,依托省级财政出资地质勘查项目《江西省余干-鄱阳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任务来源为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由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具体承担。项目区位于上饶市余干、鄱阳两县,调查面积2609平方千米,具体范围包括:余干县国土全域以及鄱阳县双港、莲湖、乐丰等乡镇。开展1:5万、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科学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精准查明区内土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圈定特色富硒富锌土地,为加快我省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项目共历时3年完成,总经费915万元。取得主要科学成果有:

1.以现代地学与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为主线,系统获取了余干县全境和鄱阳县3个乡镇共计2609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的表层土壤、根系土壤、底泥、灌溉水、农作物、水产品等多介质、多指标参数的高精度高质量数据34.2万余个,编制了17种元素和指标的地球化学图和评价图,为余干县、鄱阳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翔实的科学数据基础支撑。

2.丰富了富硒土壤成因类型。首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现天然硒锌“双富”土地资源;圈定富硒(Se≥0.4 mg/kg)与潜在富硒(0.3≤Se <0.4 mg/kg)土地资源面积1825.83平方千米;圈定富锌(71≤Zn<200mg/kg)土地资源面积1891.38平方千米;既富硒又富锌“双富”土壤资源479.46平方千米。尤其在余干县境内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世双桥山群的横涌组、计林组、安乐林组等变质岩成土母质区圈定大面积富硒土壤。突破行业内以往只在晚古生代黑色岩系地层区发现富硒土壤的传统认知,为拓展富硒土壤利用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3.首次在鄱阳湖区系统发现天然富硒淡水渔产品。在富硒田园综合体区淡水湖泊中发现鲫鱼、黄颡鱼、鲤鱼、鳜鱼、白鱼、黄鳝、泥鳅、甲鱼、乌鱼、鲶鱼、草鱼、河虾等十余种天然富硒水产品(Se≥0.2 mg/kg),富硒率高达68.9%。提出了水产品硒含量与富硒土壤+鱼习性食性密切关联的新认识:富硒土壤是该区规模产出富硒水产品的根本原因;不同生活习性、食性的鱼类对硒元素的富集程度呈明显规律性变化。这一发现对环鄱阳湖地区水域资源富硒渔业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4.彻底改变了以往对鄱阳湖粮产区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认识。对工作区进行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显示鄱阳湖湖沼沉积区农田土壤质量优良,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低且完全可控,改变了以往对该区存在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偏面认识。对余干县乃至鄱阳湖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5.首次精准查明该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元素(指标)含量及分布状况,并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显示该区土地质量优良,成果为该区土地管护、特别是耕地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6.统计计算的不同地质单元土壤背景值等系列参数、硒等元素的成因来源分析研究等成果及参数具有区域对比研究意义。

7.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 重要指示精神。为加快我省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成果显示,余干-鄱阳地区是江西省环鄱阳湖地区富硒锌功能农业示范发展最佳区域。据《余干县天然富硒(锌)土地开发建设方案(2022-2025)》测算,余干县“十四五”期间,功能农业产值预计可达到百亿元,经过5-8 年时间,有望辐射环鄱阳湖地区,打造为以功能农业为基础,功能食品集群发展,三产有机融合的千亿级产业生态圈,将极大带动余干县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调查成果经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领衔的国内行业顶级专家组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是一项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原创性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成果领先水平,在富硒土地调查成果应用于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6月,该项目成果荣获江西省地质学会地质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3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认定余干县田园鄱阳湖综合体地块(9.47万亩土地)为“天然富硒土地”。2023年3月,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向上饶市政府移交项目成果。

五、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无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周强强,高级工程师,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土地生态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了余干-鄱阳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首次在鄱阳湖区发现了天然富硒淡水渔产品,提出了水产品硒含量与富硒土壤+鱼习性食性密切关联的新认识。肉食鱼-杂食鱼-草食鱼类硒含量及生物累积效应逐渐降低;穴居鱼-深水鱼-中表层鱼硒含量逐渐降低。

2完成人:郄海满,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首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圈定天然硒锌“双富”土地资源;尤其在余干县境内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世双桥山群的横涌组、计林组、安乐林组等变质岩成土母质区圈定的大面积富硒土壤。突破了行业内以往只在晚古生代黑色岩系地层区发现富硒土壤的传统认知,为拓展富硒土壤资源利用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3完成人:马逸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土地生态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了余干-鄱阳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组织实施了余干-鄱阳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发现了大面积的富硒富锌土壤资源和富硒农作物及水产品,对余干县发展富硒功能农业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4完成人:刘冰权,正高级工程师,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土地生态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对鄱阳湖区进行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探索了滨湖区富硒土壤资源的成因与形成过程,为地方富硒功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完成人:魏星星,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研究了余干-鄱阳地区的水稻、辣椒、芝麻等农作物元素含量特征并作安全性评价。发现了该地区农作物中硒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并对水稻籽实元素吸收及影响因素开展深入分析。这一成果对鄱阳湖地区的富硒农作物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6完成人:姜宏裕,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归纳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富集贫化特征,总结区域重金属及硒元素来源;对名特优农产品“余干辣椒”产地生态地球化学特征,辣椒品质、微量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等相关关系及迁移转化机制系统研究,并建立适生模型;依据项目调查成果提出富硒、富锌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建议。

7完成人:钟春荣,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编制了表层土壤17种元素和指标的地球化学图和评价图,为余干县、鄱阳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翔实的科学数据支撑。

8完成人:周春华,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对工作区进行了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探讨了农作物对重金属吸收影响因素。

9完成人:文帮勇,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首次发现环鄱阳湖堤垸区土壤存在以Cd为主的重金属异常,其主要来源于上游水系工矿排放;堤垸农耕区土壤Cd主要以易被作物吸收的活动态赋存,并受成因来源制约。这一发现对环鄱阳湖堤垸区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控及耕地安全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10完成人:江俊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首次精准查明该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元素(指标)含量及分布状况,并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评价显示地区土地质量优良,成果为该区土地管护、特别是耕地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完成单位: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1)项目独立承担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组织协调、实施、验收及成果总结,在项目的研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了技术、设备、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的起到了重要作用。(2)为本项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拟提名项目五:江西省遂川县华云矿区特大型玻璃用石英矿的找矿突破及应用

一、项目名称:江西省遂川县华云矿区特大型玻璃用石英矿的找矿突破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江西省地质局

三、提名意见及等级:同意提名,拟提名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石英矿是江西省的优势矿产。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的日益重视,以及电子制造的技术更代,石英材料在玻璃工业、电子制造、新型建筑、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第一地质大队拥有江西省遂川县华云石英岩矿探矿证,经多年勘查,投入勘查费2千万余元,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探获玻璃用石英矿332+333类资源量4.35亿吨(赣国土资储备字[2018]12号),为玻璃用石英矿大型矿床的43倍,属特大型矿床,誉为“亚洲单矿体储量最大的石英岩矿床”(中国矿业,27卷9期)。

(2)提出了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的新认识,创新建立了区域深大断裂+饱和硅质热液交代充填重结晶的石英岩成矿模式。  

(3)创新了勘查工作方法,提高了勘查工作效率。勘查过程改变了以往矿山企业探采结合的不规范勘查形式,较好地控制了石英岩矿体,降低了勘查成本,提高了找矿效率。

(4)创新改进了选矿工艺流程。通过改进石英岩选矿工艺,优化了选矿流程,提高选矿效率及选矿效果,进行了提纯加工,提出了石英产品新方向,达到同类成果的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直接带动了遂川县各石英岩矿山的勘查,提高了找矿效率,取得了一批找矿成果,遂川车元坳矿区提交玻璃用石英岩矿10691万吨,达大型;遂川天子地矿区提交冶金用石英岩矿25.61万吨。选矿工艺流程成果转化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经济效益,推动遂川县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

(标准批准发布

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

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其他

江西省遂川县大汾地区石英岩矿成矿特征及下步找矿方向

中国

ISSN:1002-5065

2017-09-05

世界有色金属

况二龙

况二龙

有效

其他

江西遂川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模式探讨

中国

ISSN:1002-5065

2018-09-26

世界有色金属

朱合胤

朱合胤

有效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徐敏林,教授级高工,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副队长兼总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主持安排项目全面工作,主要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厘定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解决项目实施的疑难关键技术问题,制定系列成果编撰方案,主导成果应用示范与推广,是本项目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负责项目技术方案、工作方法等重大决策。

2完成人:罗喜成,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项目负责人(2016.12-2017.12),主持项目实施全面工作。负责项目野外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控项目工作思路及技术路线实施中的效果,组织解决项目在野外实施过程中的疑难关键技术问题,完成系列成果编制方案,主导成果应用示范与推广,是本项目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3完成人:朱合胤,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华云项目钻探组组长,主要负责钻探工作设计、施工、验收及技术指导工作。为华云项目开展、实施及报告提交做出突出贡献,为实现华云石英岩矿的找矿重大突破、在典型矿床研究、玻璃用石英岩矿勘查类型划分、矿床成因、成矿模式、选矿工艺流程研究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4完成人:赵潭乡,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详查项目技术顾问,主要负责野外工作实施技术工作,解决项目进展中的疑难关键技术问题。参与项目报告的编制、审查及图件审核、成果汇报等组织协调工作,是本项目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

5完成人:袁枫帆,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项目样品组组长,主要负责组织采样设计、采样,并同时参与完成了地质填图,钻孔编录及资料整理、地表工程编录及资料整理、资料互检等。为华云项目野外施工及报告提交做出较大贡献。

6完成人:郁恩平,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项目主要骨干,主要负责项目的各项实物工作量具体落实,包括协助完成地质填图、钻孔编录拍照采样柱状图,样坎探槽编录拍照采样素描图,样品采集编号称重等具体工作。为华云项目野外施工及报告提交做出较大贡献。

7完成人:杨华泽,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项目的前期负责人(2016.3-2016.12)。主持编写了项目的实施方案,以优秀级通过了专家设计评审;主持前期项目现场实施现场工作,主要负责项目实施总体技术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计划,厘定总体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组织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疑难关键技术问题,协助完成项目技术方案、工作方法等重大决策,是本项目找矿突破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8完成人:王龙,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项目水工环组长,主持完成水工环工作的资料收集、设计编写、野外施工及成果提交,完成编写成果报告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工环章节、水文附表、水文附图,为华云项目野外施工及成果报告提交做出突出贡献。

9完成人:邱勋辉,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项目水工环技术负责,完成华云矿区1:2000水工环地质测量,基本查明矿区内溪流,泉点,工程环境概况;完成水工环的全部实物工作量(含抽水试验孔2口)的野外编录及资料整理,为华云项目野外施工及成果报告提交做出突出贡献。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完成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作为本研究项目的主导单位为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关键贡献,提交一处特大型石英岩矿床;有效合理地确定石英岩矿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降低勘查成本,总结成矿规律,指导今后工作;研究选矿工艺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及选矿效果,为石英提纯加工及石英产品提出新方向。华云矿区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推广转化到遂川县各矿山增储扩储工作,并在江西硅基产业科研领域得到应用。本项目勘查有力拉动了社会投资,引导了石英岩矿的勘查技术方法及选矿工艺创新,遂川县硅石开采矿山现达11个,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