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地质大队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局稀土应用研究所)为正处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2021年10月15日,由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稀土应用研究所)更名为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局稀土应用研究所)。
大队成立于1952年,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土壤、地质遗迹调查,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实验测试,测绘与地理信息,地质信息服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勘查、施工、危险性评估,岩土勘察,地基与基础工程,市政(非开挖)工程,土地复垦与规划,绿色矿山建设,房地产开发,酒店经营,汽车维修等多个领域。现有职工28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0余人,资质30余项(甲级9项),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全面、队伍素质过硬、找矿成果显著的综合性地勘单位。
70年来,大队先后发现矿产103种,其中探明储量的68种,发现矿床200余处和矿(化)点数千个,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20世纪50~60年代,率先将地质力学应用于金属矿床的普查勘探,发现了大余木梓园隐伏型钨矿床,被列为全国重大发明创造,以此总结出的“五层楼”成矿理论,开创了我国模式找矿的先河,探明并提交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钨矿资源储量,巩固并拓展了赣南“世界钨都”地位,后又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成矿理论模式,为再造一个“世界钨都”奠定了理论基础。70~80年代,在会昌周田找到了大型岩盐矿,毛主席获悉后欣然写下了“江西找到大盐矿,这是一件大好事”的批语,大队被誉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全国地质战线的一面红旗”。同期,在龙南足洞发现了世界罕见的新类型重稀土矿,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为赣南赢得了“稀土王国”的美誉,2015年,大队在稀土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发现浅变质岩风化壳离子型稀土矿,研制的“赣南钻——人力冲击取样钻”,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0年代初,在赣南发现了氟铋矿,1983年国家矿物学会新矿物命名委员会以地名命名为“赣南矿”,成为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矿种,并填补了矿物学的空白。21世纪以来,大队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新发现了一批以钨、稀土、铅锌、金银、铜、萤石等为主要资源的大中型矿床,为赣州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积极开展赣南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完成了赣南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避让搬迁规划、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等,实施的信丰学堂嘴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项目,已成为赣南地区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典范。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矿产资源保障、生态文明支撑、专业综合服务”三大定位,为推进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赣州市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再立新功,为实现江西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