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人报:从她出发 看见无限可能
2025年3月11日 来源:江西工人报
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篇章里,女性都以独特的风姿镌刻下深刻印记。她们凭借细腻的情愫感知世界的冷暖,以坚韧的毅力抵御生活的狂风骤雨,无论是在文化传承的悠悠长卷中,还是在社会服务的温暖角落,女性的身影无处不在,光芒熠熠生辉。
让我们一同聚焦那些在平凡与不平凡中砥砺前行的女性,走进这些女性的世界,汲取她们的力量,共同为女性的无限可能喝彩。
△《江西工人报》2025年3月11日4版刊发
蓝天下的巾帼风采
——访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车间工艺计划室女职工团队
在航空制造领域中,有这样一个团队,她们凭借着非凡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拼搏,取得了多项突破,这就是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的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车间工艺计划室女职工团队,团队的10名成员里有9名女职工,她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与担当,用智慧与汗水在蓝天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巾帼风采。
工艺计划是飞机制造的核心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关乎产品性能与飞行安全。“她们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科研任务或批量生产交付的进度要求,结合铆装和总装的站点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排产。与此同时,要提前洞察并精准提出生产准备需求,涵盖工艺指令准备、工装工具准备以及各类材料的筹备等多个方面;还要负责年度生产任务的平衡协调,以及单位内部生产资源的统筹调配,让整个生产流程有条不紊地推进。”团队负责人范姝芳介绍。
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科研与批生产并存的特点,团队迎难而上,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线边店管理体系。她们从零开始收集生产数据,基于EXCEL系统宏程序自主开发,建立起车间数字化生产计划编制执行管控体系,制定了《刚性计划管理规定》《日周指数管理规定》,开发运用刚性预警分析程序,为提升车间关键绩效指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女性特有的细致与耐心让她们在工作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面对公司统一信息化平台无法完全满足车间需求的情况,她们通过创新实践,实现了批量生产任务完工工序自动识别、按交付节点倒排零件开工节点、工序任务量自动统计等功能,创建了车间特色的计划排产体系,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可能会影响整个生产流程,所以我们必须格外谨慎。”团队成员说。
航空制造行业节奏快、任务重,工艺计划室的女职工既是岗位能手,也是家庭的顶梁柱。在科研生产任务特别繁重时期,她们积极与家人沟通,努力获得理解和支持,始终牢记“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要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的责任担当。
在这片蔚蓝的天际下,她们不仅是飞机的制造者,更是梦想的编织者,她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绚丽的航空之花,用责任和担当描绘了航空人的情怀画卷。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鹏晨)
测绘一线绽放花样年华
——访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自然资源调查院九江分公司总经理李小芳
在江西的地质测绘领域,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女性,她以柔肩挑起大梁,用拼搏和奉献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她就是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自然资源调查院九江分公司总经理李小芳。
初到地质行业,李小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入了这个充满挑战的新环境。狭小的办公室里堆满各种财务报表和文件,她整日埋首其中,仔细统计每一项经营数据,认真审核每一笔转账支付。
地质测绘工作复杂且充满挑战,涉及测绘、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多个领域。非专业出身的李小芳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专业书籍和项目里,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见证着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
2022年1月,李小芳被任命为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自然资源调查院九江分公司总经理。上任伊始,各种难题接踵而至。内部管理、业务承接、项目生产、资金催收……每一项工作都千头万绪。她深知地质测绘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面对压力,李小芳没有退缩。白天,她奔波于各个项目现场,与业主沟通交流,协调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晚上,她回到办公室认真分析经营数据,思考团队管理和业务拓展的策略。
国土变更调查项目是每年的重点工作,旨在全面掌握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撑。该项目涉及外业实地调查、内业数据分析处理等繁杂流程。李小芳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她和团队成员在城郊接合部、工业园区等地奔忙,对照卫星影像和前期资料,逐一核实土地性质和用途,不放过一处细微变化。他们还穿梭于城镇街巷,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建设用地间,仔细确认土地的使用变更,精准记录每一处土地变更信息。尽管长时间的户外作业让李小芳和团队成员的脸庞晒得越来越黑,手掌也因长期户外作业变得粗糙,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抱怨。
李小芳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与敬业精神,连续多年荣获单位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称号。2023年,她被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评为劳动模范,这一系列荣誉见证了她在工作中的杰出成就与拼搏历程。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担当与奋斗。
(熊昊)
一口艾叶香 卅年创业路
——访艾叶饺制作技艺传承人、南昌市好如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樊丽平
清晨,天色微亮,氤氲热气在漆哥吉祥如意饺子馆的后厨缓缓升腾,将初春的几分寒意驱散。案板上,小巧饱满的饺子整齐排列,宛如一块块泛光的翡翠。这些披着绿色外衣的艾叶饺子看似普通,却承载着百年流传的技艺,今年2月被列入江南昌市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走进漆哥吉祥如意饺子馆,扑面而来的是家的味道。店内整洁明亮,一面墙上挂着“吉祥如意”的牌匾,另一面墙上则是一幅全家福,喜庆又温馨。樊丽平一头干练的短发,与顾客谈笑风生的同时,麻利地将几袋生水饺打包。
“我的青春都献给了饺子。”樊丽平说,眼角的笑意里藏着岁月的故事。1995年,她和丈夫漆朝辉开了第一家饺子馆,从此开始了三十年如一日的忙碌。“这么多年一直守着店,从来没出过远门。最苦的时候睡在面粉袋上,每天要包几千个饺子。”樊丽平回忆说,“很多人不理解,北方的饺子在南方怎么好卖呢?”但她心里清楚,她肩负着传承祖传技艺的使命。
樊丽平的艾叶饺制作技艺源自母亲,如今,她已是这一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从选料到制作,每一道工序她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为了保持传统味道,她坚持手工制作,即使生意再忙也不肯用机器替代。“肉和蔬菜也都是用最新鲜的,馅儿不鲜美,饺子就没有灵魂。”
功夫不负有心人。樊丽平的饺子渐渐有了名气,她的饺子馆已经开了6家分店,顾客络绎不绝。随着顾客增多,各种合作邀约纷至沓来,但大部分都被她婉拒。“找我的大多是希望加盟门店或线上合作,我确实动心过。”樊丽平说,“但我觉得这样一来,饺子的品质和口味很难把控,不能对不起这么多年支持我的顾客,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
在事业上坚持初心,在生活中传递爱心。30年来,樊丽平一直投身各种公益活动。每年冬天,她都会前往多家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无偿为他们提供餐食。“我们小时候在农村物资比较匮乏,知道生活不易。现在有能力了,就想帮帮别人。”看到老人们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喜笑颜开,樊丽平的心也被一股暖流包裹着。
夜幕降临,漆哥吉祥如意饺子馆依然灯火通明。她热情洋溢地服务每一位顾客,直到目送最后一位顾客离开。“细水长流”是樊丽平对事业的期望,也正如她的人生。从夫妻小店到非遗传承,三十年风雨兼程,一碗碗饺子撑起了一个家,温暖了许多人,更守护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李贤平、宗可)
书香逐梦绽芳华
——访南昌市青苑书店创始人万国英
在城市的喧嚣中,有一处宁静的角落,暖黄的灯光照在书架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墙边的绿植肆意生长,为这个空间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袖套、围裙、青布衣服,她不像书店的创始人,倒像个手艺人,一个在行当里坚持了30多年的手艺人,我们与南昌市青苑书店创始人万国英相对而坐,聆听她的故事,探寻那熠熠生辉的“她力量”。
“‘青’代表着年轻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朝气,‘苑’则寓意着一方属于心灵栖息的小天地。”万国英回忆起书店名字的由来,眼中满是温柔与憧憬。这个承载着她最初梦想的名字,如今已成为众多读者的精神港湾。
作为女性创业者,万国英在创立青苑书店初期,面临了诸多困难。她不得不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同时,还要兼顾家庭与孩子。遇到产品供应以及经营方面的问题,她便彻夜难眠、心力交瘁,但这些困境反而铸就了她的坚韧,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通过举办读书会、文化活动吸引读者,并推出特色签名书、特装书以及特色书单,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步步将青苑书店打造成江西具有地标性符号的人文独立书店。
阅读赋予人们力量,而书店则成为汇聚这份力量的温暖港湾。为了给读者带去更多温暖和力量,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万国英通过青苑书店,用阅读的力量悄然改变着许多女性读者,她们在书页的翻动中与书店一同成长。在书店组织的书友会上,女性读者争相上台,勇敢地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告诉大家要以从容、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的风雨。在一次以女性为主题的分享会结束后,一名读者向万国英发来感谢短信,诉说着自己对活动内容的强烈共鸣,认为此类活动不仅让她看到女性通过文字传递的力量,还深刻体会到了生命所蕴含的坚韧。
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想却犹豫不决的女性,万国英表示,女性力量蕴含着无限可能,创业之路虽充满挑战和荆棘,但有梦想就要敢于尝试,不断充实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她说,青苑书店不仅是她个人的梦想,更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家园,创业的意义不止于个人成就,更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尹静彦)
用双拐丈量人生高度
——访南昌市三八红旗手、罗丹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玉芳
在南昌市东湖区文教路的一间明亮的画室里,林玉芳倚靠着双拐,正专注地指导一群儿童用画笔勾勒内心的斑斓世界。作为罗丹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美术教师和公益倡导者,她用40多年与命运博弈的经历诠释: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躯体的完整,而在于灵魂的丰盈与突破的勇气。
两岁时,林玉芳患上脊髓质炎。但这位倔强的姑娘从未向命运低头,“别人走一步,我就爬十步”,2002年,她大学毕业后,求职时遭遇数十次闭门羹,于是决定自主创业。
那一年,她揣着父母给的2000元生活费独闯南昌,在10平方米的画材店里开启创业征程。她用六年时间将300万元“第一桶金”和行业口碑收入囊中。
身边的朋友这样评价她:“林玉芳不是在创业,而是在用生命谱写残障人士的另一种奇迹,人生的辉煌只由自己改写。”
企业步入正轨后,林玉芳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员工为社区捐赠矿泉水和生活必需品;她创办公益画室,帮助听障、言语障碍儿童通过绘画重拾自信。“每幅画都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她独创的“绘画疗愈法”成功帮助30多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也让自闭症儿童学会了简单的交流。
2021年,她推动南昌市首期残疾人网络直播培训班落地,亲自上门为数十名学员定制教学方案,还给残疾人网红开拓新的商业思维,让他们走出瓶颈期,事业更上一层楼。如今,十多家残疾人电商工作室在她的扶持下焕发生机。
2021年3月,她的企业被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同年6月,她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建实习基地。她的企业经营了20多年,累计为3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2021年11月,她参加南昌市首届青年残疾人励志典型先进事迹巡回演讲报告会,足迹遍及十余个县(区);她在高校分享创业经历,用亲身经历告诉青年:“障碍不在脚下,而在心里。”2022年底,她当选南昌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和东湖区肢残人协会副主席。2023年荣获南昌市三八红旗手时,她动情地说:“双拐撑起的是身体,而信念撑起的是整片天空。”
(康婷)